《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由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共同创作。从最初的《八路军进行曲》到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曲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窑洞里诞生的《八路军进行曲》
抗战时期,许多怀揣抗日救国理想的外国青年来到延安,寻求革命真理。朝鲜籍青年郑律成就是其中之一。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8月生于朝鲜(今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19岁时,郑律成怀揣抗日救国的热情,跋山涉水来到延安。到延安后,他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郑律成一边学习音乐知识,一边接受革命的洗礼,创作出了《歌颂延安》、《延水谣》、《生产谣》等歌颂革命圣地、反映延安人民生活的深受民众喜爱的歌曲。
郑律成在延安
一首歌曲能否被广为传唱,除了朗朗上口的旋律,还离不开富有内涵的歌词。郑律成很幸运,遇到了金牌搭档公木。
1938年8月,公木从抗战前线到延安抗大学习,结识了郑律成。在公木眼中,郑律成就是“一粒火种,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爆发出烈火般的歌声”。郑律成也常被公木优美的诗句和意境所打动。他们合作了多部佳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八路军进行曲》。
公木
1939年4月,郑律成听闻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了一部以“黄河”为背景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在延安陕北公学首演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立即找到公木,提出两人也合作一部“大合唱”,公木欣然同意。郑律成提议:“就写八路军吧,八路军大合唱!一共写八支歌,八路军嘛。我连起来做个谱儿,大家一块儿唱。”
创作过程中,郑律成会先给公木提一些要求,如“《骑兵歌》要写出马蹄嘚嘚前进的声音,《炮兵歌》要写出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要长短相间,寓整于散,要韵律谐和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三个四字短句”。
郑律成在防空洞里进行创作
公木写好一篇词后,郑律成就拿去谱曲。延安条件艰苦,没有风琴,更没有钢琴,于是郑律成就在脑子里酝酿曲调,摇头晃脑地哼哼唱唱,一边打拍子,一边绕着桌子转悠。有时他还会走出窑洞,跑到山坡上去创作。
就这样,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二人就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的创作。《大合唱》包括《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子夜岗兵颂》八首歌,形象、立体地向大家展现了八路军、新四军奋勇杀敌的英姿。郑律成在谱曲时,考虑到部队的特点,将这八首歌曲全部用男声来表现,或为独唱、或为齐唱、或为轮唱、或为大合唱,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八路军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而《八路军进行曲》就是这套《八路军大合唱》中最出众的一首。
公木手稿
《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不仅鲜明地概括了八路军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目标。该曲采用进行曲的形式,以精炼的结构布局、极强的号召性和强健有力的曲调,给听众以震撼性的效果。在创作手法上,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深受《大刀进行曲》影响,用近乎口号似的呐喊,来表现人民军队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1939年冬,《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装订成册,并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了一次专场演出,郑律成亲自指挥,歌声如同千军万马回荡在礼堂上空。《八路军大合唱》轰动了延安,随后又传遍全军,更传遍了全中国。
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首歌刊在了《八路军军政杂志》上。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专门邀请公木和郑律成到文化沟青年食堂吃饭,告诉两个年轻人,他们创作的八路军歌曲已经传唱到各个根据地,受到广大战士的喜欢,还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多向工农群众学习,争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歌曲。
1942年5月2日,公木受邀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当时毛泽东并不认识公木,站在一旁的鲁艺副院长周扬介绍说:“这是公木,《八路军大合唱》的词作者。”毛泽东随即握住公木的手,微笑着说:“你写得好啊,写兵好,唱兵好,演兵好!希望你以后多写一些反映兵的作品。”
抗战红歌《军队进行曲》
《八路军进行曲》在各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新音乐月刊》的两位主编李凌和赵沨也不失时机地把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介绍给大后方的民众。抗战时期的重庆,国民政府对各音乐期刊审查极为严格,稍有疏忽,就会被取缔。于是李凌和赵沨决定把这首歌曲做一些改动,在保留原曲调的情况下,对歌名、演唱形式及个别词句做细微调整:一是把歌名改为《军队进行曲》;二是在演唱形式上,由原来的男声齐唱变成了二部轮唱;三是在歌词上,把“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改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解放的疆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去敌人的后方”等。
《八路军进行曲》不但受到八路军战士的喜爱,国民党军也被其雄壮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风格所吸引。1942年,孙立人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当时军中流行着三首军歌:一是孙立人父亲孙熙泽所做的《新一军军歌》,二是《知识青年从军歌》,还有一首就是《八路军进行曲》。孙立人特别喜欢这首歌曲的旋律,甚至把歌词中的“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改为“新一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响彻开国大典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进行曲》曲调一直保留原样,后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歌名改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也有多处修改。如,将“坚决抵抗”改为“英勇战斗”,将“直到把日寇驱除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改为“直到把蒋伪军消灭干净,全中国人民彻底解放”,“抗战歌声多嘹亮”改为“蒋区人民呼喊反抗”,“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改为“同志们整齐步伐拯救受难的同胞”,最后一句“向华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冈”改为“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对这首歌曲的歌词改动十分频繁,各部队会根据具体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修改,没有统一固定的版本,正如公木的夫人吴翔所说,那时候对歌词的改动,是出于“国家形势的需要”。
公木(右)与吴翔结婚照
即使在解放战争时期,仍有国民党军队把该曲作为军歌教唱。据原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青年教导总队音乐教官、隐蔽战线工作者聂景康回忆: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青年教导总队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歌词修改后当成军歌教唱,可那些曾被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士兵个个都会唱,后来一问才明白,原来他们在被俘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曲。
《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大兵团的形象”。公木说:“创作这首歌曲的1939年,尚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但这首歌曲却是'大兵团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所以才不只为当时的抗战军民所传唱,而且到了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大反攻的期间,它更发挥了战斗歌曲的威力。”解放战争时期,只把歌词中的个别词句稍作调整,便继续为解放军战士所传唱,紧随着南征又北战的步伐,配合着胜利复胜利的节拍,凯歌高奏遍及祖国大地。直到今天,有着现代化装备,穿着新式军服的人民解放军唱起这首歌来,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仍然是和谐统一的。
《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后被定为开国大典阅兵式乐曲。伴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旋律,朱德总司令检阅了受阅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原文来自《炎黄春秋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