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遇阻分析及处置措施
钻井遇阻分析及处置措施
钻井遇阻是石油钻井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难题,不仅会影响钻井进度,还可能带来安全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钻井遇阻的常见原因、分析方法及处置措施,帮助技术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钻井遇阻的常见原因
1. 井壁不稳定
井壁不稳定是钻井过程中遇阻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井壁坍塌、缩径、掉块等现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泥页岩、泥质砂岩等易坍塌的地层。当钻井液压力过低、井壁支撑力不足、地层遭受扰动等,都会导致井壁的岩屑或碎块掉落,阻塞井眼,引起遇阻。
应对措施:
- 提高钻井液的密度和流变性以稳定井壁;
- 使用膨润土和聚合物钻井液,可以提高钻井液的黏性和滤失性,形成高效泥饼;
- 调整钻进参数,控制钻速,减小对井壁的扰动;
- 针对井壁失稳较严重的情况,考虑使用套管固井法,避免后续钻进中遇到类似问题。
2. 井下杂物
钻井过程中,井下工具故障、地层掉块、井壁崩落等原因都会导致井内存在杂物。这些杂物可能会卡住钻具,使其无法正常下入或提起,导致遇阻。井下杂物可能包括工具的碎片、井眼扩径后的岩屑等。
应对措施:
- 进行井下刮削和清理作业,例如使用刮削工具、磁性打捞工具等清除井下杂物;
- 通过井下摄像工具检查具体遇阻位置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清理措施;
- 如果无法清理掉落物,可考虑使用通井或冲击工具来打通堵塞段。
3. 井眼清洁不良
井眼清洁不良会导致岩屑沉积在井底或井壁,造成钻具遇阻。尤其是在长时间钻进或地层岩性复杂的情况下,钻井液的携屑能力不佳,会使岩屑无法及时排出井筒,导致沉积。
应对措施:
- 调整钻井液的黏度、流变性和固相含量,提高其携屑能力;
- 进行短程起下钻操作(称为“循环井眼”),以清除井底或井壁的岩屑沉积;
- 使用大排量泵进行反循环清洗,增加携带能力。
4. 钻具设计或操作不当
钻具的组合设计和操作方式对钻井过程中的遇阻影响较大。例如,钻铤弯曲、钻杆连接螺纹松动、起下钻速度过快等都会导致钻具遇阻。
应对措施:
- 钻具设计应根据井深、地层条件、钻进工艺等进行优化,如选择合适的钻铤直径、材质等;
- 确保螺纹连接紧固,避免使用磨损严重的钻具;
- 遵循规范的起下钻操作规程,尤其是在地层复杂段,起下钻速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使用减震器和稳定器等工具减少钻具的振动和偏摆。
5. 钻井液问题
钻井液性能不佳(如黏度过大、滤失控制不当、润滑性能差等)会导致岩屑携带困难或润滑效果不佳,从而引起遇阻。钻井液是维持井眼稳定性和携带岩屑的关键介质,如果性能不佳,会直接导致井下作业困难。
应对措施:
- 定期监测钻井液的性能参数,如密度、黏度、失水量、固相含量等,确保其符合钻井作业要求;
- 使用润滑剂和稀释剂调整钻井液的流变性能,提高其润滑能力和流动性;
- 对于粘度过大的钻井液,可以使用合适的稀释剂,控制固相比例。
遇阻分析方法
遇阻发生后,分析其原因是关键的一步。以下是常用的遇阻分析方法:
地质资料分析
钻井工程师应及时查看遇阻井段的地质资料,包括岩性、地层压力、孔隙压力等。通过分析地层性质,判断是否存在井壁坍塌、缩径的可能。根据岩性资料确定井段内是否存在泥质含量较高的地层,是否易发生井壁失稳等问题。钻具及钻井液参数分析
检查钻具的设计组合和钻井液的性能参数是否合理。分析钻具的刚性、稳定性、耐磨性等参数,确保其能够应对井下复杂环境。同时检查钻井液的黏度、密度、失水量等性能参数,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携屑能力和井壁稳定能力。井下测量及检查
井下测量可以使用声波测井、井下成像工具、井下摄像等手段直接查看井下情况,确定井壁的完整性、井径变化情况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直观了解遇阻的原因,例如井壁坍塌、掉块等。起下钻操作记录分析
起下钻过程中会记录钻井参数(如起下钻速度、泵压、扭矩等)。分析这些操作数据可以帮助判断遇阻的具体原因,例如是否存在因起下钻速度过快导致的卡钻,或因扭矩过大导致的钻具卡阻。
遇阻的处置措施
不同的遇阻原因对应不同的处置措施,下面对常见措施进行详细描述:
- 井壁不稳定引起的遇阻处置措施
- 提高钻井液的密度,以增加井壁支撑力,避免坍塌;
- 采用井壁稳定剂,如聚合物、纤维等,增强泥浆的封堵和支撑能力;
- 优化钻进参数,如降低钻速、增加钻压、控制转速等,以减少对井壁的扰动。
- 井下杂物引起的遇阻处置措施
- 通过井下刮削工具、磁性打捞工具等清理井下杂物;
- 使用反循环冲洗技术清理井内掉落物和岩屑;
- 如果杂物无法清理,可考虑使用钻井通井工具(如扩径器)扩大井径,疏通井眼。
- 井眼清洁不良引起的遇阻处置措施
- 调整钻井液性能,增加其携屑能力,减小固相比例;
- 使用更高的泵排量进行反循环,清除井底沉积;
- 进行短程起下钻操作(称为“循环井眼”),以避免岩屑沉积堵塞井眼。
- 钻具设计或操作不当引起的遇阻处置措施
- 重新设计或调整钻具组合,如改变钻铤的直径或钻杆的材料;
- 遵循规范的起下钻操作规程,避免过快起下钻或过大扭矩操作;
- 使用减震器和稳定器,减少钻具的偏摆和振动,保持井眼的直度。
- 钻井液问题引起的遇阻处置措施
- 定期监测和调整钻井液性能,使用润滑剂提高其润滑效果;
- 添加合适的稀释剂或调节黏度,以改善钻井液的流动性;
- 使用钻井液的降滤失剂和防膨剂,保持井壁的稳定性和携屑能力。
总结
钻井遇阻问题复杂多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措施。通过合理的地质分析、钻具和钻井液设计、规范的操作和及时的应对,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钻井遇阻问题,提高钻井作业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