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仅退款不退货",这种"羊毛"能薅吗?
网购"仅退款不退货",这种"羊毛"能薅吗?
近来,"仅退款"这一电商售后机制十分流行:当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向平台申请"仅退款",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平台将自动发起退款,且消费者不用退还货物。这一机制虽然给网购消费者解除了后顾之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费者利用规则漏洞,试图以"仅退款"的形式薅商家"羊毛"的现象。
汤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一店铺买了一个包,几天后,就在平台申请了"仅退款",退款申请单的发货状态为"未收到货"。
然而,商家发现,汤女士其实已经签收了商品,沟通后,汤女士又表示产品有质量问题。
电商平台主动介入后,同意了汤女士"仅退款"的申请。退款后,商家再次联系汤女士要求退货或退款无果,便将汤女士起诉到了法院。
那么,法院会支持商家的诉讼请求吗?平台又将如何应对"仅退款"机制下的"薅羊毛"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日报政文部、人民网推出"说法"特别策划,本期我们关注这样一起案例。
法院经审理认为,汤女士的行为构成欺诈。
首先,汤女士在签收商品后,又以"未收到货"为由申请退款,明显与事实不符。
其次,汤女士在与商家沟通时,又以"产品质量问题"为由申请退款,但并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商品存在质量问题。
最后,汤女士在获得退款后,既不退货,也不配合商家的后续沟通,明显存在恶意。
因此,法院认定汤女士的行为构成欺诈,判决其向商家返还货款,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这一案例也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在享受电商平台提供的便利服务时,也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和诚信原则,不能滥用权利,损害商家的合法权益。
同时,电商平台也应该完善相应的规则和机制,加强对"仅退款"等服务的审核和管理,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损害平台和商家的利益。
对于商家而言,遇到类似情况时,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与平台沟通,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仅退款"等电商服务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不能成为某些人牟取不当利益的工具。
只有各方都遵守规则,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电商环境。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