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次别离,是伊朗传统与现代的一次别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次别离,是伊朗传统与现代的一次别离。

引用
豆瓣
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272374/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部伊朗电影,这部电影我一共看了三次,今年是因为在阅读中东史,所以重新又把这部电影看了一次,看完后感受也和之前两次有所不同,所以想认真做个推荐,这部电影就是阿斯哈·法哈蒂最有力的作品之一——《一次别离》。我听过三句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
“这是一部全片没有一个废镜头的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
“上一次让我看完电影后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伊朗电影《一次别离》”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讲解视听语言的课上,当时老师拿了《一次别离》的片段反复为我们拉片,对里面的每一个手持镜头和镜头调度可以说是夸了又夸,那种极具生活质感的手持镜头和出神入化的镜头调度也就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无论是从镜头语言的处理,还是大量主观视点所产生的强烈的代入感,甚至全篇除了结尾没有用任何音乐而是采用了旁边和环境音,都让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今天我还是要分享下我对这个故事本身的理解,要知道《一次别离》的拍摄成本只有30万美金,却一举拿下了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以它讲得绝不仅仅只是关于离婚的故事。

传统和现代的决裂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面对镜头(工作人员)准备离婚的情节,纳德和西敏,他们正在因为离婚各持己见,针锋相对,僵持不下,他们的离婚原因也是中产才会出现的分歧,关于移民。妻子西敏不愿意让自己十岁的女儿留在伊朗现有的环境下,她认为只有离开伊朗才能给女儿更好的教育,而丈夫纳德则坚持留在伊朗,因为自己家里还有一个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他需要在伊朗承担他作为一个儿子的责任,坚守故土和家园是他作为一个伊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坚持不移民,就这样,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到了临界点,就像细胞分裂一般,两个人看似关系不和,背后隐藏的是他们的价值观已经渐行渐远,甚至已经站到了对立面,即传统和现代,而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断层,也就是分裂的开始。
影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导演用了无数组对照来不断强化这个关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告诉观众伊朗社会正在分崩离析,在两极之间产生着巨大的裂变。

首先,西敏的头巾向来透露着一股随意,在伊朗这样森严的传统社会结构中,她不愿意再做打扫房间、照顾卧床公公这样稀碎、乏味的事情,她的大部分着装都是风衣或者西装,在传统的将自己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伊朗女性里,西敏显然是站在了传统的对立面,反观影片的另一位女性瑞茨,一个为了给丈夫还债不得不怀着孩子去西敏家做女佣的底层女性,她多数情况都穿着黑色长袍,过马路时经常将自己遮挡的只露出眼睛,这是一组对比。


其次就是他们关于如何对待年长父亲的对比,面对已经老年痴呆甚至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儿子的父亲,西敏说:“他爸患有老年痴呆症,连儿子和周围的人都不认得,所以在他身边的人是你还是别人,对他有什么影响?他认得你是他的儿子吗”,纳德回答,“但是我知道,他是我的父亲”。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对比,电影中,纳德和瑞茨都需要对《古兰经》发誓自己没有说谎,纳茨因为没办法承受内心的谴责而拒绝利益,而那德却在宗教信仰上没有坚持自己的信仰,选择了撒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谎言,在这样宗教信仰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传统国家,一次撒谎意味的是对宗教的背叛,而造成这样的背叛的并非是人在极端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而是伊朗这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信仰,在这一刻榫卯松动、摇摇欲坠,而冲击这股传统浪潮的正是一个新的浪潮,它叫“现代文明”。
所以,一次别离,表面上说的是纳德和西敏的别离,实际上说的伊朗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哀伤而又决绝。

阶级的分裂

影片中,纳德和西敏在离婚被驳回后,西敏毅然决定搬家,照顾父亲的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女佣瑞茨,为了能赚这一份薪水,她每天带着自己已经十岁的女儿到西敏家中,和西敏的女儿互为玩伴。一次,瑞茨因为疲劳过度将纳德的父亲绑在家中一小时,不料差点让纳德父亲丧命,气急之下,纳德将瑞茨赶出家门,不小心将瑞茨推倒在地,没想到两个家庭就此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之中,伴随着的是一个又一个无穷无尽的谎言。
不知道看过影片的朋友们是不是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就是在观影过程中,我们早就被导演带入到了这个案子中,我们跟随着他的镜头,更像是承担了法官一般的角色和视角,在他们各自激情澎湃的自我辩护(谎言)中,不断游移和倾斜,在对与错,善与恶,虚与实之间反复横跳,层层反转刷新了我们对中产和底层两个不同的阶级的各种传统认知。

导演法哈蒂没有站在任何一方,谁都没有在善与恶这场交锋中更胜一筹,就连最后,影片中最善良的,没有被社会毒打过的女儿特敏(中产女儿)面对法官的质问,为了保护父亲,她撒了谎,而说完那些话后,她在父亲的床边,流下了泪水,这也许是特敏第一次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恶。
在法庭走廊里,特敏在背诵课文,这段内容导演给的非常直白,背诵内容是“在萨珊王朝时期,人们被划分为两个阶层:上层特权阶层和普通阶层。”她的外婆在一旁纠正说,是“平民百姓”。这时候,处于镜头另一个角落里的是护工瑞茨的女儿,正在一板一眼地学着特玫背诵。

在十岁少女们的初识中,一切都是纯粹而美好的,虽然大人们的世界充满了拉扯和阶级矛盾,但是最初两个女孩子的友谊确是整部片子中最温暖的画面,但是随着上一辈的矛盾不断加深,面对着大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和厮杀,最终,她们看彼此的目光不再真挚,影片最后一幕,特敏在离开前无奈的看着护工的女儿索玛,而索玛却像特敏投向了如刀子一般冰冷的目光时,这一刻,从萨珊王朝沿袭而来的阶级问题,重新烙印在现代的伊朗。

开放式结局 是家庭的未来 更是伊朗的未来

影片的结尾,特敏和纳德再次回到了离婚现场,女儿特敏需要在两个人之间做出选择,她一再强调自己已经做出决定,但是影片结尾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在一个漫长的长镜头中,在特敏和纳德两个人漫长的等待中走向尾声,他们各自坐在廊道的两侧,中间依然隔着一条路,谁也没有逾越,而身后不断变化的是和他们一样生活在伊朗的形形色色的人,最终我们对于特敏的选择无从得知。
究竟是选择留在传统的过去,还是选择寻找更现代的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不仅仅是这个家庭的选择,而是伊朗这个民族在这个巨大的裂缝中,究竟何去何从。
最后再补充一部电影,我超爱的,以前做个很简单的推荐,叫《我在伊朗长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一次别离,是伊朗传统与现代的一次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