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存在主义意识
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存在主义意识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影响了无数后世诗人。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深入分析狄金森诗歌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生于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清教徒思想熏陶。她才华出众,特立独行,终生未嫁。她自25岁起便摒弃社交深居简出,潜心创作1700多首诗歌,所表现的题材主要为孤独、自然、爱情、死亡、宗教等观点。她生前默默无闻,仅发表过几首诗歌,而死后却声誉鹊起,在美国诗坛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影响了20世纪的庞德、艾米·罗威尔、威廉斯、桑德堡、斯蒂文斯、弗罗斯特、肯明斯、哈特·克莱恩、艾略特等一大批诗人,她的诗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从多个视角对狄金森的诗进行了研究,“但对狄金森诗歌研究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地研究了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双关、省略、精炼、破折号、书写、语法、韵律、诗歌形式以及特殊的修辞风格,而对她诗歌的其它艺术特色如悖论性、哲理性、复义性、象征性或研究不够深入或几乎尚未涉及到。”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存在主义——分析狄氏的诗,使我们能从更广的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解释和欣赏狄金森的诗。
狄金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狄金森的许多诗歌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她是自白型的诗人。当我们细读她的诗,不难发现她在表现自身情感的同时,其实是在表达更深层的内涵。狄金森在给希金森的信中写道:“诗中的我,并非指真正的我,这只不过是我假想的某个人”。这句话对研究狄金森十分重要,使我们不再把她简单地当作一位多愁善感的孤独诗人,而应该把她看作有着深刻见解和广阔社会视角的女诗人。她的诗不局限于个人的感受,而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哲学流派的影响。
狄金森处在了一个特定的历史变革时期。在政治领域内,狄金森所处的时代经历了美国内战及战后的发展与转型,也是美利坚民族自豪感形成的时代,美国文学界期盼着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自己的个性。1853年,狄金森在给兄长奥斯丁的信中指出要创立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学王国,一个自己的缪斯!她所说的“自己的缪斯”,就是反传统的有独特个性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在传统题材下非传统现代派的表达方式,在她的诗中具体表现为——个性自由的存在主义世界观。
在思想方面,一种原存在主义思潮当时通过加尔文教徒和基督长老教友会也传入美国,这股思潮宣扬自我发现和自我个性的张扬。狄金森生活的阿姆斯特镇,在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20年内有8次狂热的宗教兴起运动。加尔文教仍然统治着这个小镇,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个小镇上,礼拜天人们去教堂祈祷两次。狄金森于1847年到1848年就读于霍利奥克山女子学院。该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宗教观,浓厚的宗教气氛弥漫着整个学院,体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当时的长老教会会长沃兹沃斯,狄金森的精神导师在布道时宣称:“人在现世的任务就是把隐藏的个性展现出来。”在霍利奥克山女子学院,马利昂也宣扬自我救赎,他重点强调了自然科学对女性的重要性。他宣称: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基督徒,其首要条件是学习自然科学;通往天国之路必须对上帝所创造的世界进行深入的学习。梭罗,(狄金森在信中提及)提倡通过对自然世界的学习来实现自我完善。他说我们必须正视生活中的基本事实。当然对狄金森影响最大的是莎士比亚,从麦克白的苦闷到哈姆雷特对人类虚无命运的长叹无处不流露出存在主义的思想。显而易见,在这样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之下,狄金森逐渐受到存在主义的哲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