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神仙形象塑造艺术:从外在到内在的完美呈现
《西游记》神仙形象塑造艺术:从外在到内在的完美呈现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独特的神仙形象塑造艺术一直备受读者喜爱。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性格,从语言行为到文化内涵,吴承恩通过精湛的文学手法,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神仙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注重形象 赋予人性
外在形象的塑造是最直观的表现特征,也是人们了解形象最直接的重要方式。在《西游记》中,由于许多神仙形象是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鲜有耳闻的,具有浓烈的神秘色彩,因此在塑造神仙形象时更加需要详尽地描写外在形象,作为塑造神仙形象强有力的辅助。
作者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许多神仙形象都有自身独特的外在形象,例如二郎神杨戬力大无穷,座下有神兽哮天犬,武器是三尖两刃枪,额头有第三只神眼;
至于,托塔李天王因左手中常托着玲珑宝塔而得名,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还会使用宝剑,不怒自威,等等,甚至连每一个地方不同的土地神都有着不同的外在形象特征"。
详尽的外在形象塑造为《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详尽的外在形象描写的魅力不仅在于对神仙形象的生动塑造,更在于对创作背景的深层隐喻。
例如,《西游记》中对弥勒佛的描述:"大耳横顾方面相,肩叉腹满身躯胖。"自此,弥勒佛衣着洒脱飘逸的形象深入人心。
佛教本就十分重视人体美学,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佛教发展比较繁荣,因此弥勒佛这一生动的外在形象描写也是对佛教繁荣状况的隐喻。
此外,观世音菩萨的外在形象描写也十分详尽:"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醫,绣带轻飘彩凤翎。"观世音菩萨容貌端庄、衣饰华丽、造型优美,既有菩萨的慈祥,又有女性的柔美"。
吴承恩在描写观世音菩萨时,将外在形象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统合,展现出特有的中国化造型审美特征。
《西游记》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品格的神仙,能够被读者广泛接受与认可,深受人们喜爱。在《西游记》中的一些典型唯美神仙形象的塑造,隐喻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例如,《西游记》中王母娘娘掌管着天庭中得道成仙的女仙,有着高贵的气质和唯美的外在形象,在举手投足中展现出统领后宫的女王风范,也有中华传统女性的温柔、贤惠的气质。也正是因为她的存在,使一年一度的蟠桃大会举办得十分温馨与祥和。
此外,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是救世主的化身,"大慈大悲"是她的代名词,能够驱逐邪恶势力,匡扶正义,用爱与慈悲感化妖魔鬼怪,是凡人心中十分敬仰与崇拜的神仙,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孩子红孩儿差点误入歧途,最终被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之心感化,成为座下的善财童子。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通过塑造一些唯美的神仙形象,渗透出作者的善良、伟大、博爱的精神品质,具有非常强的情感感染力。《西游记》中唯美神仙形象的构造不仅是剧情推进的需要,也增加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西游记》中,许多神仙形象都有细腻的性格特征,拥有类似于人类的丰富情感。有许多神仙都是由普通的人类进行苦修或前世积善行德而修道成仙的,因此作者吴承恩也十分注重展现神仙形象中的人性化特征。
在吴承恩笔下,神仙的形象并未彻底脱离于人类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情感,只是拥有超乎凡人的法力与仙术,并且不受自然规律的束缚。在小说神仙群体塑造中,不乏夫妻、父子等家庭关系,如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的夫妻关系,托塔天王李靖与哪吒、木吒之间的父子关系。
同时,作者没有压抑神仙的七情六欲。例如,天蓬元帅始终没有掩饰自己对嫦娥的爱慕之情。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在人性化神仙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能够使《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更加生动化与具体化,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架设人类与神仙情感内在联系的桥梁。
《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作为整体,各个阶层的神仙都有着不同的隐喻。《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基本来源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中的经典神仙形象,在《西游记》中有所延伸,这些神仙形象一般是通过修道成仙最终位列仙班。
处于高等阶层的神仙一般有一定的地位与能力,并担任要职,而处于较低等阶层的神仙则扮演着坐骑与童子等地位低下的角色,拥有一定的法力生存在天宫之中。每一位神仙在天庭有不同的分工,根据职位特征显现出鲜明的性格基调,生动地赋予了每一位神仙的生命力。
不同神仙之间性格特征的区别,将神仙形象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区分,使(西游记》呈现出丰富的神仙形象,也显著提升了《西游记》的文学魅力。
例如,在塑造如来佛祖形象时,作者偏向于展现他的宽容与大度,但是在原则性问题上格外认真,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如来佛祖将其压在五指山下进行反思。鲜明性格的刻画使得作品描写深入人心。
其中,对一些阶层较低神仙的性格特征描写也十分详细,尤其是主动放弃在天宫中的地位、逃离仙界的神仙,更是成为单元反派主角,他们为难孙悟空,阻碍师徒西行,作者详细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这一类神仙包括神仙的坐骑或宠物,如在嫦娥月宫捣药的兔子,太上老君的看炉童子金角大王与银角大王,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托塔李天王的义女白鼠精等。
这些仙兽或仙童在天宫所处的地位较低,属低等神仙范畴.往往缺乏一定的自由和权力,长时间单一的天宫生活方式使他们不满意天宫神仙生活,从而选择了私自下凡,解放压抑的天性,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这些神仙在天宫,意味着被天宫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下凡则代表他们追求自由与情感的释放。这一类神仙在下凡之后并没有听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名号就吓得夹着尾巴乱窜,反而是勇于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斗争,从这个视角来看,这一类神仙具有一定的反抗性格。
独树一帜的语言和行为塑造
语言行为是内在性格与心理的外部展现,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行为塑造,能够深人塑造神仙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
无论是玉皇大帝还是太上老君,都有着与之身份相符的语言与行为,生动的语言与行为塑造使《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这是因为,在内在心理与外在语言行为的完美结合下,每一位神仙都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神仙形象也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
在《西游记》中运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行为特征塑造神仙形象时,往往能够增添神仙形象的人情味,拉近神圣的天地佛祖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且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
这种神仙形象的塑造方式使小说《西游记》更接近社会现实,并更加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例如在八戒受封之时,如来佛祖说道:"天下四大部州,瞻仰吾教者众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此外,佛祖运用了凡间的礼俗制度对所授职位进行了生动的比拟,彰显出即使在等级高深的佛界之中仍有凡人一般的人间世俗,进一步拉近了佛界与人界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滑稽幽默的语言行为使故事情节并未流于枯燥乏味与死气沉沉,其中谐音、谚语以及俗语的巧妙运用,语如其人,行如其身,有利于神仙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塑造,更好地体现出神仙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