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角天星运算学:揭秘真太阳到方
弧角天星运算学:揭秘真太阳到方
在弧角天星的应用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推真太阳到方。因为其具体推算过程需要球面三角函数的知识,比较复杂,所以真正会推算的人凤毛麟角。而掌握此技术的人,又视其为秘法,不肯轻易授人,即便写书出售的,也多是遮遮掩掩,故弄玄虚,或者引入大量的运算表格,让人一头雾水,望而生畏。
在《弧角天星运算学》这个系列中,已经将弧角天星所涉及到球面天文学基础概念,常用公式及其推到过程全部进行了讲解,具备初中几何知识的易友,只要用心去思考,也可以明白通透。既然前面的一系列内容,已经将弧角天星的基础运算全部梳理完毕,这一期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应用的层面。
仰望华夏星空,探究天人之际,这一期来和大家讲解有关真太阳到方时刻的推算。
我们知道,用罗经测量出的方位,实际上是当地的地平方位,也就是将当地的地平圈划分为24个部分,用24山方位来表示。
而太阳是在黄道上运行,每日又沿着平行于赤道的赤纬做周日旋转。在《时角坐标系揭秘天地盘天文原理》那一期,已经说道,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是用时角来计量的,也就是中国的时辰概念。而时角本质上是一种赤道坐标系。所以,在弧角天星的系统中,我们要推算真太阳到方的时刻,实际上就是将太阳的时角方位转化为地平方位的过程。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些中国的天文三角形。
如图所示,从北极经过太阳,向赤道引一条弧,与赤道相交于抵点,北抵弧与北天弧之间的角度,就是天文意义的太阳时角,而北抵弧与北子弧之间的角度,则是用于民间计时的时角,当地的地方时就是据此而得。
从天顶到太阳的的这段弧,称为“天日弧”,从图中可知,天日弧在天顶到地平线的象限弧上,所以天日弧与日平弧(太阳地平高度)的和为象限弧,也就是说天日弧=90°-太阳的地平高度。
从北极到太阳的这段弧,称为“北日弧”,从图可知,北日弧在北极到赤道的象限弧上,北日弧加上日抵弧(太阳赤纬)为一个象限弧,所以北日弧=90°-太阳的赤纬。
从天顶到北极的这段弧,称为“天北弧”,从图可知,天北弧在天顶到地平子正的象限弧上,天北弧加上北子弧(北极高)为一个象限弧,前面内容中曾经强调过,某地的北极出地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所以,天北弧=90°-当地纬度。
以上三条弧就构成一个以北极、天顶、太阳为顶点的球面斜弧三角形。我们可以把这个球面三角形单独分离出来,就变成如图所示的样子。
这个三角形是弧角天星中非常常用的天文三角形。而在球面天文学中,解球面三角形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将上图与现代球面三角学中的天文三角形融合到一起,则为下图:
这是以所在地在北纬为例,图上的三边分别在测者午半圈,天体时圈和天体方位圈上:
弧PNZ为测者余纬,即90°-φ ;
弧PNB为太阳极距,即90°-δ ;
弧ZB为太阳的天顶距,即90°-h ;
∠ZPNB为太阳的地方半圆时角t ;
∠PN ZB为太阳半圆方位角A ;
测者纬度φ,太阳的半圆时角t,太阳的赤纬δ,太阳的半圆方位角A,太阳高度角h,则:
根据《一五元素公式》那一期的内容可得:
cos hcos A=sin δcos φ-cos δsin φcos t··(1式)
根据《正弦公式》那一期的内容可得:
cos hsinA=-cos δsin t·····(2式)
(2式)÷(1式)得:
tg A=-sin t/(cos φtg δ-sin φcos t)···(3式)
由于当地地理纬度可查,太阳不同日期的赤纬亦可查,所以根据上述第(3式),便可求出某地任意时刻太阳的地平方位所在,也就是太阳到方。
还需要特别说明几点:
第一,上述方法所求的太阳到方,实际上式平太阳到方,并非真太阳到方。因为所用的时角是平太阳时,所以,如果要求更精确的话,可以先转化为真太阳时再计算。这里所说的真太阳时,不是地方时的概念,而是天文意义的真太阳时。因为太阳视运动的真实速度是不均匀的,且赤道与黄道亦存在交角,导致真太阳时会与平太阳时有一定的差别,但在精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下,可以忽略这一误差。
第二,这里所用的时角t,采用半圆时角,也就说当太阳在子午圈东时,时角为-t,当太阳在子午圈西时,时角为t。t的度数从子午线向左右量度,也就是从赤道午中起量,即,午正的时角为0,巳午时之交的时角为-1h,也即-15°,午未时之交的时角为1h,也即15°,每小时走15°,依次巡回12时辰。
第三,这里的地平方位也是采用的半圆方位计量,以北半球来说,太阳在子午圈东时,方位角为A,太阳在子午圈西时,方位角为-A。从地平子中起量。也就是当太阳在子中方向时,其方位角为0,当太阳在子丑方位之交的方位角为15°,当太阳在子亥方位之交的方位方位角-15度,依次巡回12地平方位。
这样,便可以求某时刻的太阳地平到方的地支位置,或者24山位置。
第四,以上所论述的属于弧角天星的学术系统,不同流派的太阳到方概念,并不一样。也并不是都转化到地平方位的二十四山上,还有其他的转换或者对应方式。因为不属于弧角天星的体系,所以不再此处论述。
第五,各流派均有其天文学背景支持,只是转换思想不同,不可轻易厚此薄彼。
这一期先到这里,下一期准备为大家讲解一下,很多人关心的,有关弧角天星的12宫划分的问题。敬请期待!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