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社交软件聊天大揭秘 | 从非语言线索看待文字讨好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社交软件聊天大揭秘 | 从非语言线索看待文字讨好症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k.sina.com.cn/article_5953466483_162dab0730190191a6.html

在当今网络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在社交软件上进行大量的沟通交流。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手机屏幕前与对方聊天时,虽然回复了"哈哈哈哈哈",但现实中的你却面无表情?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想到最近的高频网络词汇——"文字讨好症"。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


图源网络,侵删

什么是文字讨好症?

文字讨好症,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用文字与他人交流时,往往会加入一些"表达友善"的元素,以期望让对方感到更轻松舒适。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经常在聊天时用上"哈哈哈"来增加气氛?或是在一句话末尾加上"""!""?"等语气符号。这些"哈哈哈"""在我们面对面沟通的时候是不需要的,因为在面对面沟通时,我们会利用表情、目光、姿态、外貌、语气以及周围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交流,这是非语言沟通。

而隔着屏幕的线上社交,我们即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动作,又听不到对方的语气语调,于是,除了沟通时必要的文字信息,我们借助表情符号、标点符号以及文字的重复使用等作为非语言线索(nonverbal cues)。而上述提到的文字讨好症中的这些载体,也就是网络社交的非语言线索,它们在网络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我们希望通过使用这些载体,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友好和诚意,从而更愿意与我们交流。


图源网络,侵删

非语言线索的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在文字末尾添加表情符号,能让接收者在浏览信息时感到更加轻松舒服,同时也更容易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这些表情符号还能让别人觉得你对这次交流很感兴趣。想象一下,你在网上和一个新朋友聊天,对方时不时地发来一些有趣的表情符号,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对方很投入,很愿意和你继续聊下去呢?

因此,这种非语言线索在社交媒体交流中的巧妙运用,不仅有助于增强互动双方的情感联系,还有可能在交流过程中透露更多与个体性格相关的深层信息,或许我们就能够从中了解到对方的性格特质。

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就探讨了社交软件即时交流中的非语言信息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性格特征的判断。研究发现以下有趣的结果:

1. 外向性的"数字足迹"

在网络消息的海洋中,字数和消息量如同探险者的脚步,成为了探寻外向性格的"数字足迹"。活跃的社交软件使用者们,如同热情的向导,倾向于在交流中留下更多的"脚印",这与他们外向、善于表达的性格特征不谋而合。

2. 友好与开放的"表情密码"

在社交软件的交流中,表情符号和文字重复仿佛成为了一种"表情密码",能够预示更高的宜人性和开放性。频繁挥舞的表情符号,如同友好的使者,传递着用户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的意愿。"哈哈哈"的重复文字,则像是强调的音符,在交流中奏响了开放与友好的旋律。

3. 时间铸就的"性格透镜"

随着交流时间的增加,非语言线索的有效性和利用性会进一步提高。用户有更多的机会在非语言的细微之处展现真实自我,同时观察者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和信息去细细品味、解读这些线索。因此,随着交流的深入,非语言线索能帮我们更精准地判断对方性格,看清对方的真实面貌,是时间长河中的一面性格透镜。

在人际交流中,非言语信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文字之外,这些隐含的线索不仅为我们的沟通增添了丰富的层次,还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他人性格特征的独特途径。更多的字数和消息量、丰富表情符号的使用、文字的重复,能够使对方感受到你的外向、开放、友善。


图源网络,侵删

如何恰当使用非语言线索

不可否认,我们不自觉或者主动地做出"文字讨好"能够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良好的社交形象,增进双方的信任,促进合作。但是当我们过度依赖非语言线索来营造和维持良好形象时,"文字讨好症"便出现了……

在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恰当使用非语言线索呢?以下是作者的一些小建议:

  1. 我们应该保持真实和坦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2. 在表达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友善或赞美的言辞来增强友好氛围,但也要避免过度讨好和虚伪。
  3. 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尊重彼此的差异和个性。

祝大家都能在网络上真实地做自己,拥有更加真实、健康和持久的网络社交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海藩,侯树栋,唐铁汉等总主编;王立民,周振林,成益文主编.领导全书 第九册 思维与语言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第738-739-740-741页

[2]Vandergriff, I. (2013). Emotive communication online: A contextual analysi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cues. JournalofPragmatics,51, 1-12.

[3]Kalman, Y. M., & Gergle, D. (2014). Letter repetition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unique link between spoken and online langua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4, 187-193.

[4]Forbes, F. J. M., & Buchanan, E. M. (2019). “Textisms”: The comfort of the recipient.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8(4), 358-364.

[5]Rodrigues, D., Lopes, D., Prada, M., Thompson, D., & Garrido, M. V. (2017). A frown emoji can b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Perceptions of emoji use in text messages exchanged between romantic partner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34(8), 1532-1543.

[6]林志鹏,陈少华 & 卢桢.(2024).人格判断的非语言线索:基于微信交流的透镜模型分析. 心理科学(02),350-357.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2.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