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这些诗歌按照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诗经》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历史地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也叫“诗”、“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就是各地区的曲调,共160篇。雅,即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时的作品;小雅74篇,大部分是西周作品,少部分是东周时作品。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比较舒缓,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开始定居的生活。还有部分作品记述文王、武王业绩的作品。
农事诗。《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工》、《丰年》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燕飨诗。这一类诗作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大部分反映的是也是热闹祥和的景象。
怨刺诗。这一类诗作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具有针砭时弊的特点。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节南山》、《硕鼠》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无耻与丑恶的统治者,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这些被后人成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战争徭役诗。《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然而更多的诗作表现出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了忧伤的情绪。如《采薇》,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至于《诗经》中的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鸨羽》,表现了服役者的痛苦和强烈的不满。
婚姻爱情诗。《诗经》中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多,内容也丰富。既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静女》,也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如《子衿》;既有写婚姻家庭的,如《氓》,也有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如《关雎》。可以说,《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诗经》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
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诗经》中的作品,特别是《国风》,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大多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真实而又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诗中的形象、情感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宋代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就是直接写景抒情,铺陈其事。《诗经》中常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如《七月》用赋的手法,以时令和物候的变化为背景,详细描写农夫们一年四季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比,是比喻、类比、隐喻,其重要特点是“不说破”。
《诗经》中,常常将抽象的道理隐含在一系列、甚至通篇具有类比意义的物象中,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把心爱的姑娘比作美丽的木槿花,比作皎洁的明月;把丑陋的统治者比作癞蛤蟆,比作老鼠;用劈柴离不开斧子比喻娶妻不能没有媒人;假托一只小鸟诉说其不幸遭遇,以比喻下层人民的生活惨况等等。兴,常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起到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等作用。如《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触景生情,想到了下面两句爱恋求偶的诗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娇小而盛开鲜花的桃树起兴,既可象征新娘的青春美貌,又形成了一种绚烂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
《诗经》的语言、句式和章法也各有特色。首先,《诗经》除了部分祭祖、祀神诗外,绝大部分诗可以说是由当时口语或接近口语的语言写成,都是活的语言,故语汇特别丰富、生动、准确、优美。其次,《诗经》善于用连绵词,包括双声、叠韵、重音等。如用“灼灼”形容盛开的桃花;“依依”形容在春风中飘拂的垂柳;“瀌瀌”形容大雪纷飞;“杲杲”形容日出的光明等等。再次,《诗经》在形式上有回环复沓的显著特点。回环复沓,指的是一首诗由若干章组成,而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量字词,反复咏唱。这种表现形式,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抒发作者的感情也有很大作用。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可见一斑。最后,《诗经》中的诗体以“四言”为主,但亦不限四言,比较灵活。韵脚、头韵,运用起来也都不拘一格。
景物描写在《诗经》中相当突出,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在赋和兴的写法中,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许多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君子于役》,用傍晚禽畜归窝的景象衬托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愁绪;如《采薇》,用“杨柳依依”反衬主人公离家服役时的悲愁,用“雨雪霏霏”来烘托他远戍归来时的哀苦。《诗经》的景物描写,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创造了不少情景交融的境界,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虽然还只是个开端,却为后来的景物描写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第二,《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开创了言志抒情的传统。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而“言志”和“抒情”又是不能分开的。文以叙事说理,诗以言志抒情,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主要还是以抒情性为主,这也说明了《诗经》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这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赋”的手法,直接发展成了后世的赋体文学,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揉进了“赋”的手法。而“比兴”,更是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发展: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证明。这也使得我国文学形成了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第四,《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这也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优良传统。
第五,《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的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