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外20年 | 古厝有“福”——用脚步丈量历史 用实践保护文化
福外20年 | 古厝有“福”——用脚步丈量历史 用实践保护文化
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20周年校庆之际,由该校主办的《口岸贸易与宗族乡村:近代福州城郊“洋厝壳”民居》专题展在三坊七巷展出。展览立足该校教师钟艳领衔的古厝研究团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闽江流域民间古厝遗存的数字化建档与基因图谱研究》阶段性成果,以文献、三维动画以及3D打印模型等数字艺术形式呈现,让近代福州极具地域特色的“洋厝壳”民居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展览吸引市民驻足观看(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从马厂街那次无心的城市漫步,到如今的古厝专题展,福外古厝研究团队的足迹遍布闽江流域。为了挖掘更多古厝的故事,在一次次的田野调查中,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实践保护文化……
迈向南台岛 走进“洋厝壳”
2021年,继烟台山马厂街的古厝研究之后,钟艳、李云琦团队将脚步踏向了福州南台岛的义序、林浦等村。之所以选择从南台岛开始,是因为在查阅资料时他们读到了著名的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所撰的《义序的宗族研究》。近代福州、厦门等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洋行相继落地福州,口岸贸易给福州带来了部分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团队师生在林浦村开展田野调查
在五口通商的历史背景下,一些中西合璧的“时髦”建筑在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出现。这些洋风建筑似乎遵循着洋务派思想家们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在建筑形态上往往“以砖包木”,方言中称之为“洋厝壳”建筑。
“洋厝壳”案例
为了研究“洋厝壳”,钟艳、李云琦领衔的古厝研究团队开启了数年的田野调查。他们在乡野中探寻、测绘、记录,接连调查了义序村、林浦村、阳岐村等,期间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建筑学院校的年轻学者们也参与到了福州近代乡土建筑的田野调查中,给予这支年轻团队支持和帮助。
沿着母亲河 乡间寻古厝
“田野调查辛苦劳累,但每走进一座古厝,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和它背后的人文故事,就像是打开了一段精彩纷呈的回忆,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钟艳表示,继南台岛调查之后,古厝团队又顺着闽江流域一路向着出海口走访了营前镇、首占镇、梅花镇,最后甚至摸索到了腹地山区的闽侯鸿尾乡。
“田野”里的日常教科研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钟艳将团队长期调研的成果总结成文,申请的《闽江流域民间古厝遗存的数字化建档与基因图谱研究》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环境设计专业学子参与古厝研究
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跟随在钟艳、李云琦身边调研的学生不再只有蔡贤伟一人,古厝也成为了环境设计专业学子们提升专业知识、认识福州乡土文化的重要实践对象。两位老师对古厝研究的情怀和投入,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越来越多青年教师也加入到古厝文化研究及活化保护的队伍中,已在澳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蔡贤伟同学也选择继续专研古厝文化,并给研究团队的学生们提供更多专业上的指导。
平台汇集智力 成果服务地方
在学校的支持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古厝文化研究中心”在2023年成立,古厝研究团队的规模日渐壮大,青年教师的力量也展现锋芒。中心青年教师舒梦蓉的课题《明清以来闽台宗祠空间形态衍变与文化认同研究》获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该项目携手台湾学者,共同研究闽台两岸家族情感纽带的精神场所——宗祠,对印证两岸同属一脉、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福州市电视台报道团队在林浦村的乡建乡创
无独有偶,在中心团队于闽东地区传统村落深入的文化挖掘基础上,赵毅老师的课题《“两创”视域下闽东数字乡村与“福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也成功立项省社科青年项目。该项目通过数字媒介的运用,优化闽东文化内容的多维呈现方式,推进文化遗产的可视化、信息化、情景化、交互化进程,深化对闽东“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积极探索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林浦文创设计(李云琦、赵毅老师团队)
如今,中心师生团队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林浦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设计实践活动,并以古厝文化资源及民俗活动为灵感,开展文旅产品的创新设计。
林浦文创设计(李云琦、赵毅老师团队)
也正是在中心师生团队的极力呼吁下,林浦村两委决定将未被纳入保护名录的古厝“鱼牙房”进行活化保护,活化后的“鱼牙房”将以文创咖啡空间的新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林浦文创设计(李云琦、赵毅老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