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千年乌镇借“运”崛起,乘“数”而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镇看嘉兴丨千年乌镇借“运”崛起,乘“数”而上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4330548_121123876

乌镇,这座位于浙江嘉兴的千年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枕河而建的白莲塔到充满现代气息的互联网大会,乌镇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江南水乡,探寻其千年文脉的延续与创新。

寻·千年地标

枕水而立的白莲塔

青墙黛瓦间,水乡烟波渺。

孟夏之际,江南的早晨最是温柔,弄堂风吹过,裹挟着南方溪流的清凉拂来,时间也被吹得缓慢,像摇荡在河中的乌篷船,风姿曳然……

枕河而建、推窗见水的乌镇地处嘉兴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乌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的美誉。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乌镇又是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章建明是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桐乡市摄影家协会、桐乡市作家协会会员,也是《乌镇历史文化丛书》和《乌镇志》的主要撰写者,从马家浜文化到乌镇的历史演变,从乌镇的历史遗迹到历史人物,章建明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乌镇是水乡,靠水养育烟火万家。”章建明介绍,乌镇有着1300年的建镇史,在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约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而其运河系统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发达的水系与运河紧密相连。

从运河坐船到乌镇,远远的望见白莲塔雄伟的身姿,便知,乌镇到了。

“白莲塔始建于宋宁宗时代,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白莲塔是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外观呈梭状,是目前整个乌镇景区内的最高建筑。”章建明介绍,伫立在大运河畔的白莲塔成为了现下乌镇景区内的一大景观。

现在的白莲塔于2005年以原样易地复建,塔高有七级,塔体由第一层起向内逐渐收拢,高51.75米,登高远眺,运河波光粼粼,乌镇鳞次栉比,水色天光,尽收眼底。

作为运河水系中的一处节点,乌镇自古便是南北商贸的交汇之地。商贾云集,货物交汇,使得乌镇在宋代起逐渐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重镇。水市烟火浓,江南雅韵佳。来自运河沿岸各地的文化元素也在此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乌镇文化。

“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等,近、现代更有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茅盾,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中共‘一大’红娘王会悟等……乌镇的名人大家数不胜数。”章建明介绍,自古名人荟萃学子辈出的乌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淀出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

1896年,桐乡乌镇,一个名为沈德鸿的孩子出生,待青年长成,笔名茅盾。茅盾先生在乌镇东栅长大,这里的一砖一瓦留刻着他的青少年时代。

热爱地方史的章建明,尤其爱看茅盾的作品。

“想了解点我们乌镇人走过来的路,就可以看《我走过的道路》《香市》《春蚕》等,香市里的锣鼓声、林家铺子的叫卖声、三珍斋酱鸡的香、夜行船里的味、老通宝的憨厚、多多头的觉醒、荷花的倔强……一个个精彩的乌镇故事,都曾在他笔下活灵活现。”在章建明看来,茅盾文章里人物、方言、风俗、习惯,如同一幅幅江南水乡风情画,栩栩如生般映入眼帘,“我阅读过他1917年到1925年在《学生杂志》上发表的所有文章,我创作的《乌镇史话》《沈昌传》,无不从中汲取营养。”

白墙黛瓦,水墨成章,在大运河的加持下,乌镇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历史与文化滋养。

如今,镇上依旧保留着的染坊、当铺、客栈、酒家,白莲塔边的河面上仍能看到满载货物的运船来往奔波,让人依稀感受到这条古老运河千年前的繁华。

访·古镇新貌

有一种古镇气质叫“乌镇”

多少游人寻乌镇为“景”而来,最后在文景交融的“境”里流连忘返。

乌镇,这片江南历史文化丰饶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在百姓的生活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陈庄村坐落于大运河支流金牛塘畔,曾是江南著名的“竹编之乡”,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都会竹编。《桐乡县志》这样记载:居民以竹器为业,四方贸易甚远,苕霅诸山货竹者皆集于此。

作为陈庄村下辖的自然村落,非遗匠人村北庄正着力打造集非遗、文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旅新产业。

钱继淮的童年是在竹编的窸窣声中度过的。20世纪90年代,乌镇陈庄家家户户以竹编为生,村民编织出不同功能的蚕匾、面匾、筛子、水果匾以便售卖。钱继淮的父母传承了上一辈的手艺,在乌镇西栅开了一家竹编店,乌镇西栅景区的大竹匾就是出自他家之手。

“正是依托于以运河为核心的便捷水运,湖州等地发竹类资源丰富,我们竹编行业以此受益,成为了我们村庄的一个主导产业,推动了陈庄村的经济发展。”在传承发展好乌镇竹编项目的基础上,竹编手艺人钱淮利和弟弟钱利淮在匠人村建起了竹芸工房,有效增强了非遗传承活力。

“作为水乡的居民,我们对水充满了感情,以前在研究竹编技法的时候,创新了编法制作了水乡的这一系列作品。前段时间有设计师看到了这件作品,主动和我们联系,希望我们用平面形式把它表现出来,然后就设计了这件屏风。”钱淮利拿着“水乡”主题的竹编作品介绍道,以器物为主的竹编制品已经步入了“艺术品”这一特别的赛道。

作为乌镇竹编家族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近年来,钱家兄弟的原创竹编设计获得了不少品牌的青睐,合作邀约纷至沓来,在“宝格丽Serpenti系列75周年传世蜕变”珍藏艺术展中,钱利淮的竹编作品《洞天灵蛇》在中心位展出。

2023年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嘉兴非遗乌镇竹编作为整馆仅有的两个非遗作品之一亮相中国馆,向世界传递非遗艺术之美。

乌镇香市、蓝印花布、皮影戏……如今,乌镇已拥有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共31项,包含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等多个类别。这些丰富的非遗项目,让那些扎根于大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乌镇这个江南水乡得以呈现。

乌镇景区不仅对非遗进行了充分保护,更对此进行了挖掘传承与创新开发。例如,寻找蚕桑丝织技艺传承人,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等,让蚕桑丝织技艺逐渐在乌镇发扬光大。

从传统到前沿,从非遗到文学,乌镇景区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社会美育和文化艺术的交汇之地——

2013年5月,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10年来,一期一会,来自全世界的戏剧爱好者和生活梦想家来到这里,形成不断更迭、生长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而衍生成乌镇的戏剧现象;

继2016年“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成功举办之后,“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接力举行,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与展出,这些始于乌镇的艺术,所触及的问题已不止于乌镇;

2023年11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时隔14年之后,再度回到茅盾故里乌镇进行颁奖。百年后,故人不再,生长于斯的文学枝蔓却已繁盛,延续着江南水乡的悠长文脉,迎接着全国文坛的名家和大咖……

近年来,乌镇以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气度和格局,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和艺术氛围,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熠熠生辉的文艺“地标”。

乌镇的文化基因、文艺气质,无法复制,无可转移。

续·千年文脉

“乌镇模式”打开全新想象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春夏之交的乌镇,宛如一首未完的诗,杨柳依依、桃花嫣然,每一砖一瓦、一桥一船都似乎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

然而,在1999年以前的乌镇,四季却只有寂寥。

陈向宏是乌镇景区的设计师和总裁,他的故事是乌镇蜕变的缩影。

“1999年大年初一,乌镇发生了一场大火。就是这场大火,把我拉回了故乡。”出生于乌镇的陈向宏,时任桐乡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当时被派去安置受灾百姓,工作结束后,他便留在了乌镇。

彼时的乌镇,让人看不到任何往昔江南文化重镇的活力,只有衰败。火灾过去没多久,涝灾又来了,故乡乌镇在陈向宏眼前是一片狼藉和破败。

“为了方便摩托车和自行车进入,所有的桥都拆了,台阶用水泥改成了坡道,街上没有一块石板,故乡的很多符号都消失了,我觉得历史永远也不会回到以前的某个起点上了。”于是,1999年开始陈向宏牵头做起了乌镇的开发与保护工作。

“乌镇95%复建整治的建筑都是我在图纸上画出来的。”陈向宏在乌镇的保护与重建上花了二十余年,一笔一画之间,构筑起乌镇如今的一砖一瓦。

1999年,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工程正式启动。完成保护开发的东、西栅景区完美呈现了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风貌,成为了会“呼吸”的明清江南社会的标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规划的全面实施过程中,乌镇首创和成功运作了“管线地埋”、“改厕工程”、“清淤工程”、“泛光工程”、“智能化管理”等保护模式,昔日的江南明珠拂去了它的灰尘,重新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乌镇对古镇保护开发方式的有效探索,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中国古镇保护之“乌镇模式”。

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现在的文化小镇,由陈向宏带领团队开创的“乌镇模式”,成为中国文旅小镇争相借鉴和模仿的对象。

如今的乌镇,在展示中国古老文化的非凡魅力和东方生活的传统精髓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古镇不再仅仅是一个“活化石”、“博物馆”,而是完美地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成为一块远离尘嚣的安谧绿洲。

随着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从前慢”的乌镇搭上互联网快车,进入最现代的生活方式。

记者也曾多次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到乌镇采访,从深度覆盖的5G网络到“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从智擎智能驾驶产业园到构建有数字孪生技术的城市治理体系……一个个新生事物,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真气”,源源不断地输入乌镇,互联网红利已经是惠及千家万户。

大运河千里,借运崛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