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浅析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领导的农民军推翻了明朝统治,建立了大顺朝。然而,这位从放羊娃到帝王的传奇人物最终却在清军的追击下身死。本文将深入分析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探讨这位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
李自成怀揣远大抱负,想给农民一份安定,于是他带领农民起义历时十余载,却功败于三个致命环节。
其一,入驻北京之后急于满足自我欲望,军队质量不高纪律松散,时常强抢掠夺物资;
其二,应对突发事件的调兵统筹能力不足,急于看到成效,后期决策失误不断;
其三,对关外清军的防备不足,清军入关后就心急了,慌不择路。
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朝,北京的红墙绿瓦带给了他视觉上的享受,也勾起了他对权力、财富的欲望。急于享受所带来的结果只有一个,终其半生忙忙碌碌,却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他是有野心的,从一个放羊娃到大顺帝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他的野心还是败了,败给了清军,败给了明朝剩余势力,败给了他自己。
听闻风有归期,它们绕过大洋大洲,不论东西南北中,都会回到最初的地方,李闯王归家的路却被截断在了九宫山,再也到不了陕西。
军队战力不足,纪律松散
李自成,万历三十三年(1606)出生于陕西米脂李继迁寨。小时候为了生计,曾帮地主家放过羊,长大一些之后,他爱上了骑射,大概是性格使然,他总是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还曾在银川做过驿卒,但是他这人特别不老实,犯法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有一次犯了一个挺大的错,按照大明律法是要被斩的,他这人运气较好,逃出来了。之后又干起了屠宰牲口的生意,一直到加入农民军起义。
崇祯四年(1631),陕西当时的农民军队伍规模已经达到二十余万了。
李自成也开始参与农民起义,他所跟随的人名叫高迎祥,当时号称为闯王。李自成跟了他,号称闯将。李自成在起义军中学到了不少经验,两年之后农民军首领王自用被杀,他和高迎祥的地位顿时高了不少。在起义军和大明军队战斗的时候,后金政权也开始南下侵略明朝边境。此时的明朝统治者分身乏术,不知该先应对哪一方,思索再三还是觉得边境比较重要,于是把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明军陆续往东北调遣。起义军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加大攻击力度,攻陷了关中不少城池。
崇祯九年(1635)年,高迎祥被明军俘获,并处死了。于是李自成,成为了新一代闯王。在后续的三年中,李自成的军队在和明军交战时总是处于战败的一方。在此期间,李自成投靠过和自己一样是起义军将领的张献忠,但是张献忠因为之前和李自成结下的梁子,拒绝了李自成。殊不知在此后一年不到的时间,李自成又重新聚起了和兵败之前规模差不多大小的军队。而自此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李自成本身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二是当时明朝的统治已不得人心,反抗者众多。
崇祯十四年(1641),牛金星等人投奔李自成,提高了军队的文化软实力。至1643年,李自成自号“奉天倡义大元帅”,后来又称“新顺王”,为他之后建立大顺朝政权做了一个铺垫。同年,李自成与明将孙传庭在潼关展开角逐,明军大败,统帅孙传庭战死。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朝,并改年号为永昌。之后,李自成率部向东进军,同年三月十八日,宦官曹化淳开门投降,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于是成了北京城的主人。
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的眼光,让李自成看不到后金这个危险的存在,亦看不到山海关的重要性。他所带领的军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起义的农民,另一部分则是在与明廷抗争的过程中投降的明军。两者的战斗能力都不行,只能靠着人数碾压敌军。特别是一些之前曾是盗贼或土匪的军士,在进入繁华的北京城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他们仗着手里的武器和与李自成出生入死的关系,在京城大肆掠夺财物、抢占民女。
李自成此时在干嘛呢?他也渐渐沉迷于这种声色犬马的日子,只想着如何正式登基、如何享受历代皇帝规格的有三千佳丽的后宫。军队战斗力不足而不加以强化,纪律松散而不加以整改,李自成的大顺军注定走不远。
自身能力不足,多次决策失误
李自成在北京城待的四十二天里,不断听闻明朝剩余势力反扑的消息。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战争中,李自成是有军事才能加持的,那么在享乐过后,他的军事思维能力直线下滑,以至于在后期的决策中屡屡出现失误。明朝后期统治者万历皇帝不理朝政,还喜于敛财,百姓对其怨声载道。而到了天启皇帝时期,他更是置政事于一侧,一心投入自己的木工活里去。在这种朝堂氛围下,官员们渐渐开始行贿赂之事,为了升官不择手段。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官场上乌烟瘴气。所以李自成在带领军队东进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碍,但是不排除还有一心为明廷着想的人存在。他们发起复明战争,而此时李自成心不在此,只想赶紧平息此事,于是他派出大部队去平乱,殊不知山海关外的清军早已急不可耐。在他的大军还在关中纠缠的时候,清军入关了。此即他的第一次决策失误。
吴三桂投靠清军,向北京攻来的消息传来之后,李自成亲自带领军队去会战。双方军队在一片石相遇,并展开殊死搏斗的较量。最终,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抵挡不住清军的来势汹汹,战败了。李自成率众向西逃去,中间先到北京于紫禁城武英殿登基之后,才匆匆逃往陕西。他没有选择以民族大义说服世家大族并和他们联手抗清,而是撤回陕西,此即他的第二次决策失误。清军摄政王多尔衮显然不会让他轻易逃回大本营,于是派出两大将军——阿济格和多铎前去追击。李自成逃到陕西后,受到了由多铎和阿济格带领的两路清军的夹击,迎战不敌,于是他再次选择逃跑。1645年,李自成带着他的13万农民军逃到襄阳,此时有两条路摆在他的面前:要么继续向西边撤退,要么选择击败他自以为不堪一击的南明,从而获得喘息机会。他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此即他的第三次决策失误。
李自成集结襄阳兵马,向武昌发起攻击,确实如他所料,明军将领左良玉战败后逃往南京。他虽然得到了武昌,却只是一座空城,粮食已经所剩不多。此时要赶回襄阳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阿济格的部队已追赶而至。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带兵迎战,大败。多次交战,大顺军都没讨到便宜,于是李自成选择弃武昌而逃。
关于李自成之死的时间和地点,不同史书上记载的也各不相同,大流的说法是最后死于湖北的九宫山。由此,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结束了,由于他在后期的多次决策失误,急于看到短暂的结果而采取冒险的措施,导致军队疲弊,失败在所难免。
眼界狭隘,只重内忧而无视外患
李自成是农民出身,所以他在称帝之后虽然沉迷于酒色,但当初起义的初衷也还没变,或者说这正是他的“义气”。正是这份“义气”,他拒绝富商大贾的投靠,打压的同时还要抽取他们的财物用于军饷或分给农民,富商地主这一边也是对他敢怒不敢言。李自成这个人是很矛盾的,他不严管部下任其肆意妄为欺压百姓,却又要把财物均分给百姓,这些好好坏坏聚在一起终是坏占了上风,导致百姓这一边渐渐不再对他有所期望。加上李自成的大顺朝不重用之前在明廷为官的旧臣,而是选择那些未曾当过官的士人举子。有经验的人他不用,而选择“应届生”,这可能是他有骨气的体现,但同样也是没政治头脑的体现。于是,旧臣这一方也不买他的帐了。这使得他在清军入关后得不到任何支持,孤立无援。
他如此的“重”内忧,而外患就没有心力再去管了。吴三桂镇守在山海关,他觉得自己所守的要塞关系到整个在中原的安危,李自成必定会好言让他归顺。而李自成对他的态度却很傲慢,吴三桂心里本就不满,在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将他的爱妾陈沅占为己有的时候,吴三桂彻底怒了,这便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最终李自成身死,他也大仇得报。李自成所无视的外患入关之后,迅速占据北京,把他往西边赶。等他好不容易退到陕西又被清军两面夹击,最后还得继续逃亡。
李自成在逃亡的这段时间里,一定会很后悔没有早点对清军采取措施吧,但为时已晚。
闯王李自成终其一生就应了这个“闯”字,从起义开始到身死之际,他一直都在战斗,仅仅只有42天的“假期”。早期的李自成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相较于一起参加起义的其他人,他的才能也算得上数一数二了。但李自成要面对的是早就虎视眈眈、军事装备更为先进的清军,他带领的军队从战斗力上看就悬殊了太多。总而言之,他的失败不是单一的某个原因导致的,而是众多原因汇集到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一介农民奋斗到一朝帝王,李自成也曾成功过。而帝王时光太过于短暂,帝位还没有捂热,又要开始逃亡生涯,李自成又成为了一个失败者。说到底,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最终都成为了历史前进的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