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泸州老窖的发源地,四川盆地南部明珠
江阳区:泸州老窖的发源地,四川盆地南部明珠
江阳区是四川省泸州市的市辖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这里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泸州老窖的发源地,更是一个集工业、农业、旅游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江阳区,隶属四川省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地理坐标东经105°8′52″—105°40′38″,北纬28°26′18″—28°54′57″之间,东西长51.3千米,南北宽25.4千米。东连合江县,南接纳溪区,西邻宜宾市江安县、自贡市富顺县,北以沱江为界与泸县、龙马潭区相邻。全区面积649.26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江阳区辖9个街道、6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大山坪街道星光路6号。截至2023年末,江阳区常住人口76.6万人。
钟鼓楼
历史沿革
江阳区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粱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武德三年(620年)置总管府,武德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元35年。元属重庆路。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国二年(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属永宁道。
1949年12月,泸县解放。
1950年,成立泸州市,先后隶属川南行署、隆昌专区、泸州专区管辖。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泸州市划归宜宾专区管辖。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泸州市市中区,划归省辖泸州市管辖。
1996年1月26日,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泸州市江阳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江阳区辖9个街道、6个镇。江阳区人民政府驻大山坪街道星光路6号。
管驿嘴
地理环境
江阳区地貌由浅丘、平坝、河谷组成。平均海拔高度280米。海拔最高点石棚镇雪顶山,高度649米;最低点弥陀镇沙鱼,高度220米,相对高差429米。地形呈哑铃状,属盆地浅丘区,具有"八丘一坝一分水"的地貌特征。
江阳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春秋暖和,夏季炎热,冬无严寒,霜雪极少,日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18.2℃,最高气温39.6—41.9℃,极端最低气温-3—1.1℃。年均日照1348.9小时,年均降雨量1187—1228毫米。江阳区内多西北、西南风,平均风速1.2米∕秒,最大风速15米∕秒。
自然资源
江阳区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树种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的乡土乔木树种:青冈、香樟、桢楠、柏木、马尾松、桤木、千丈、苦楝、香椿、垂柳、黄葛树等。引进树种:湿地松、桉树、兰考泡桐、水杉、法国梧桐、意大利杨树等。经济林木树种:花椒、油桐、核桃、棕榈、桑树。果树:桂圆、荔枝、广柑、桔子、桃子、李子、杏子、梨子、枇杷、核桃、葡萄及引进的苹果、晋枣、梨枣等。灌木:马桑、黄荆、刺梨、火棘(救军粮)、瓶兰花(金弹子)、胡颓子。竹类:慈竹、黄竹、斑竹、西凤竹、毛竹等。地被物:芭茅、小芭茅、蓑草、蕨类、苔藓等。药用植物:杜仲、半夏、薄荷、茴香等。
江阳区野生动物物种及数量较少。野生动物以蛙类、蛇类(乌梢蛇、红黄蛇、菜花蛇等)和鸟类(乌鸦、喜鹊、猫头鹰、啄木鸟、斑鸠、竹鸡、麻雀、阳雀等)为主;随着江阳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白鹭种群和数量正在迅速增加;还有少量的野猪、野兔、野鸡、野鸭、獾和松鼠等野生动物。
经济发展
2023年,江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2.65亿元(未包含江阳区行政区域内高新区、酒业园区增加值13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1.78亿元(未包含江阳区行政区域内高新区、酒业园区增加值103.17亿元),比上年增长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8.82亿元(未包含江阳区行政区域内高新区、酒业园区增加值2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79.0%、17.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4.4和1.0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229元,比上年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53.1:42.8调整为4.0:53.1:42.9。
2023年,江阳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14.6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0%。按可比价格计算,民营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民营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8%,拉动全区经济增长2.0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2021年,江阳区300个农村公交站台设立预约响应式招呼牌,共开行预约班车响应服务176班次。争取补助资金600余万元,实施通滩镇开丰村、黄舣镇冲锋村等公路品质提升工程13千米。投资476.4万元,综合整治沱江旅游道路、方山西环线、泰二路等水毁隐患点13处。修复破损路面1500平方米、维护清洗护栏29处、修整道路绿化50000平方米、规范路牌标志和公示牌设置317处,设立路长制牌57块、乡规民约公示牌49块。
江阳区夜景
社会事业
2023年,江阳区泸高附属学校大岩山分校主体完工,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治理改革不断深化,获评成渝地区首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省级首批示范性学区制治理试点区。多元普惠性托育格局进一步完善,新增普惠托育机构8家、普惠托位430个。
2023年,江阳区文体中心加快建设,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图书馆。成功举办江阳区“醉喜江阳年·春节天天乐”活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江阳区十五个街镇分别组织非遗民俗表演巡游活动;精心打造配乐诗朗诵节目《匠心永传》参加“泸州40正当红”综合文艺表演。
2023年,江阳区业余体校入选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杨健、罗梦等江阳健儿国际赛场斩获金牌。
2023年,江阳区12项免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民,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新业务大楼正式投用,成功通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
2023年,江阳区发放各类救助救济资金1.1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4%,兜底保障特困老人3631人。
2023年,江阳区阳光安置退役军人87人。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280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80万元,新增就业8793人。实施江南科技产业园人才公寓功能性配套建设,公正公开分配公租房153套。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民生支出33亿元。
地方特产
泸州黄粑是泸州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小吃,源于农村、城市家庭制作形成,选用红糖、白糖、糯米、大米、本地特有的天然植物黄粑叶制作而成。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和。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黄粑叶,黄粑的香味正是来自黄粑叶内所含的芳香油。
五香糕选用桂花、芝麻、白糖、糯米、菜油五种原料而得名。五香糕具有外焦内糯、五香俱全、化渣爽口的特点。
泸州猪儿粑以其糍和而味香糯软而不粘牙的风格成为泸州名小吃之一。泸州猪儿粑分咸馅、甜馅两种。咸馅以鲜猪肉、冬笋、香葱、味精、精盐等为原料;甜馅以白糖、化边油、桔红、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为原料。包馅的原料,则用八成上熟糯米、二成饭米磨浆吊干后的粉子。
风景名胜
江阳区旅游资源丰富,区内有方山、杨桥湖、甜蜜公园、张坝桂圆林四大风景区,简称“山、水、园、林”,以“山、水、园、林”为重点的风景区已初具规模。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处(张坝桂圆林风景区、泸州老窖旅游区、董允坝·中国伞乡景区);国家AAA级风景区1处(方山风景区);市级风景区3处(杨桥湖风景区、甜蜜公园、贵妃园);城区内景点10余处(滨江路、八百年宋代报恩塔、百子图广场、管驿嘴、朱德纪念馆、钟鼓楼、龙透关等);乡镇景点10余处(东岩公园,泰安街道的龙锦山庄、黄舣镇的潘家大院,弥陀镇的观音湖、通滩镇的海潮湖、三国董永墓等)。
江阳区有着较多的人文景观、祠庙、陵墓道观和佛寺道观。四百年泸州老窖池、八百年宋代报恩塔、朱德纪念馆、龙透关、钟鼓楼、黄舣雷家大院古建筑和泸州著名的古八大景点中的宝山春眺、方山雪霁、白塔朝霞、渔甘晚渡等景点都是辖区著名的人文景观,百子图文化广场是江阳区新建的城市景观。区内有祠庙27座。
丹林镇樱花谷
荣誉称号
江阳区先后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区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江阳区围绕文旅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已建项目特色打造,招引具有良好发展潜力项目并加强优质项目储备,通过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景城、产城、城乡一体化全域旅游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