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夯”不读dà也不读lì,正确怎么读?古代以夯土筑城,土城墙遇到下雨天怎么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夯”不读dà也不读lì,正确怎么读?古代以夯土筑城,土城墙遇到下雨天怎么办?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04/20/503199_1143764183.shtml

“夯”字在古代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揭示“夯”字的正确读音、字形构造及其在古代筑城技术中的应用,带您领略古人智慧与匠心的结晶。

古时候的城市,少不了一圈高高的城墙,把内里百姓与外部世界分隔开来。最早的筑城方式,多半是用夯土来搭建,这种经过层层捶打、压实的泥土,看似朴实无华,却是古人守城的关键所在。

不过,夯土城墙遇上下雨天就显得尴尬:土体吸水后,墙面容易坍塌、脱落,城墙顶上也会变得泥泞不堪。于是,古人想出各种办法防雨,一旦下雨,或许就得安排专门的人手赶紧清理排水,拔草修补,日子久了还是难免会出现裂缝和损毁。

直到后来技术逐渐升级,唐朝时期夯土筑城已经相当成熟。但真正让土城墙在风吹雨打中稳如磐石,还得算明朝的“包砖”技术。所谓包砖,便是在夯实的土墙外面,再附上一层砖石表面,既能有效防水,也能减少外力破坏。南京的明城墙就是典型例子,大面积的城体是夯土,外层却用烧制好的砖块一层层包裹,看上去坚固又美观。

烧砖成本可不低,若要给整座城都包上一层“外衣”,那可得花费不少人力物力。明朝初期之所以还能这么干,一方面是国力渐渐雄厚,另一方面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的治国方针,也离不开这些坚实的城防作后盾。再加上朝廷对地方城墙的修筑往往设限,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享受到同样的待遇,这也就使得如今能完整保留下来的明代城墙,多是京师或重镇。

即便如此,“外墙砖”也不是灵丹妙药,土墙的根基一旦被水侵蚀,依旧可能出问题。为了让城墙里的土体始终干爽,明朝工匠们在墙体上挖设了不少排水口,再加上例行的整修,才保证了这些城墙能在数百年后依然矗立。去看看南京、平遥和西安如今的城墙,多少还能窥见当年工匠们心细如发的匠心。

建城墙不仅是修一道防线,更代表着国家的颜面与权威。所以古代各朝各代都把修城当成头等大事,既要抵挡外敌,也要震慑内乱;既要美观大气,又要坚固耐久。无论是最初的一把夯土锤,还是后来层层包砖,这背后都是古人对于城市安全和王朝稳定的执念。

夯字的古字:

夯字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其构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含义,另一部分表示动作的性质。具体来说,夯字由“大”和“力”组成。“大”字形象地表示一个人的形态,强调人的存在;“力”则代表力量,体现了劳动中的体力需求。这种组合反映了夯字与体力劳动的直接联系。

在夯字的构造中,“大”作为表意部分。它的字形像张开双臂的人的轮廓,直观地表现出体力劳动需要人的参与,同时也象征了劳动过程中大范围的动作。这种动作通常是用身体、肩膀甚至手脚来完成的,直接与劳动的场景相符。

“力”是夯字的表意也是辅助表音的部分。力字本义为力量,表现了劳动过程中需要的强大体力支持。在古代,“夯”一字多用于描述通过力量打夯的动作,比如夯实地基的场景。力字的加入,不仅增强了夯字的动感,还突出了劳动中需要投入的体力特点。

夯字的读音

“夯”字,读音是hāng(常用)与bèn(同笨)。

“夯”字在古代的反切为【呼講切】:

  • 声母:“呼”对应 h
  • 韵母:“講”对应 ang
  • 古代发音【呼講切】 → 现代拼音公式为:h + ang = hāng

另外,“夯”还有另一个读音 bèn,表示“笨拙”。

同音字:
杭(háng/hāng):杭为常用地名字,指代杭州。
沆(hàng/hāng):表示水流宽广

夯字的本义

“夯”字的本义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发出的呼声,以及用力砸实地基的工具。

《字汇》中记载:“夯,大用力以肩举物。”这说明“夯”最初是人类体力劳动的象声词,模仿劳动者齐心协力时发出的喊声,用以调节节奏和增强团队合作。

拓展义:

随着时间推移,“夯”的字义逐渐延展。在功能上,它被用来表示夯实地基的工具,如木夯、铁夯等;在行为上则引申为夯实、砸密的动作,如“夯土”“夯实”。《扬州画舫录》有云:“头夯充开海窝。”描述了用夯砸实地基的场景,这种用法在古代建筑和工程中广泛存在。

此外,“夯”还被用来表达情绪和状态。例如,元代《西厢记》中写道:“有口难言,气夯破胸脯。”这里的“夯”引申为胀满、充实的状态,表现出情绪上的强烈波动。这种字义的延展赋予了“夯”更多抽象层面的表达力。

现代汉语中,“夯”也被用作方言词汇,表示用力殴打或用力扛举,如“拿棍子夯”或“把扁担夯在肩头”。这些拓展意义仍然与其本义——体现体力劳动和用力作用的场景紧密相连,保留了劳动的文化记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