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酥糖松脆鱼面鲜 寻访舌尖上的家乡滋味
黄冈:酥糖松脆鱼面鲜 寻访舌尖上的家乡滋味
武穴酥糖、黄梅鱼面,是许多黄冈人最美好的年味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别山,探寻黄冈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
武穴酥糖,也称“广济酥糖”,是黄冈地区的传统名点,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松脆香甜的口感而闻名。
武穴酥糖制作艺人舒国荣介绍:“我们提前都给它预热,用滚筒把它就揩个正方形。”
“是要把这个糖捻得薄一些,是吗?”记者问道。
“用手掌的力碾压开。”舒国荣回答。
“一层饴糖,一层酥屑,这个就是我们起酥的关键吗?”记者继续问道。
“对。”舒国荣回答。
武穴酥糖以饴糖为“骨”、以芝麻屑为“肉”,在经过五层的碾压、铺绒后,加入糖渍桂花,就可切块、塑形。舒国荣从15岁开始学习制作正宗的手工武穴酥糖,40多年来,他一心研究制作工艺,尤其是他加入美雅食品有限公司后,公司根据传统桂花酥糖的制作工艺,专业设计了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机械设备,并创新推出了巧克力、山药、榴莲、零蔗糖等多种口味的武穴酥糖。今年春节,武穴酥糖更是成为了新春礼包的宠儿。
美雅食品有限公司电商部负责人雷晓燕表示:“(春节期间)线上的订单日均量达到了七八百单,产值达到了3000万元左右。”
吃过武穴酥糖,我们又来到了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县,这里有一道非遗传统美食——黄梅鱼面。今天也请到了黄梅鱼面的第三代传承人黎红娟大姐来教我们鱼面的制作方法。
黄梅鱼面第三代传承人黎红娟介绍:“我们黄梅鱼面有500多年历史了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家户户都有一道菜就是黄梅鱼面,我们都形容‘吃鱼不见鱼 是面亦非面’。”
黄梅鱼面以鲜鱼、苕粉、食盐为主要原料,经过揉、擀、蒸、切、晒等系列手工工序精制而成,口感爽滑弹润、营养美味。为保留黄梅鱼面的纯正味道,黎红娟注册公司,在保留手工擀制的特色基础上,不断细化鱼面的制作工艺与标准,进行工厂化生产,以前在本地按斤称重的鱼面也走出了鄂东区域。
黄梅戏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黎红娟表示:“今年我们创新的就是大白刁葛根粉的鱼,很受欢迎,春节前备货备了8万斤,预计在春节期间我们的销售额达到400万元左右。”
武穴酥糖、戏牌鱼面、浠水藕粉、团风鸡汤,更多的黄冈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市场。2018年,黄冈市成立了大别山地标优品企业联合会,283家特产企业聚链成网,各展所长。目前,黄冈各级政府牵头,组织骨干以及成长型企业,加大与科研院校、高等院校等的合作力度,从源头上推动全市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从而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形成了一县一品的新格局。
本文原文来自长江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