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化中国行·我们的春节】“非遗”元宵市场走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化中国行·我们的春节】“非遗”元宵市场走俏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1A02M2J00

元宵节前夕,山西省太原市的两家老字号元宵店——“老鼠窟”元宵店和晋祠桂花元宵工坊,以其百年传承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顾客。这两家店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元宵节将至,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钟楼街上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息,钟楼街上的“老鼠窟”元宵店门前,人们更是为了能在节日里吃上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元宵而排起了“长龙”。

“老鼠窟”元宵店始建于1928年,因最初店铺临近名叫“老鼠窟”的巷口而得名。近百年来,这家店始终坚守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以糯米粉为皮,以桂花玫瑰等为馅,制作出的元宵口感软糯、香甜不腻,深受食客的喜爱。历经97载春秋,“老鼠窟”元宵成为“中华老字号”“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排队购买元宵的市民(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春节期间,前来购买元宵的食客众多,为此专门开设了3个售卖窗口,尽量减少顾客排队时间。我们共备货元宵13万斤,平均1小时可以销售超过2000袋元宵。”“老鼠窟”元宵店副经理王美娟表示。对于许多太原人来说,“老鼠 Kul”元宵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元宵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老鼠窟”至今保留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元宵制作师傅们正在忙碌地选料、浸米、配馅、滚元宵,据悉,为了保证元宵味道的纯正,制作过程中仍保留纯手工工艺。制作好的元宵被装进货箱整齐摆在店内,通过店面东、中、西三个窗口同时售卖。

“我从小就在这儿吃元宵,每年元宵节都要来买。这味道一直没有变,一吃就想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过节的场景。”专程前来购买元宵的消费者李大爷表示。记者采访当日,太原市温度低至零下17度,但“老鼠窟”元宵店门前仍排起长队,人们在这里购买的不仅是一份节日美食,更是一份对传统的致敬、对团圆的期盼。

作为传统节日的必备食品,在拥有千年历史的太原,处处有元宵制作技艺的身影。

在太原市晋源区长巷村的晋祠桂花元宵工坊内,非遗传承人韩福元正和十几名工人们一起做馅、滚制、打包元宵。“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在晋源区广为流传的“晋祠四宝”之一“元宵蛋蛋”指的就是晋祠桂花元宵。


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央广网发 晋源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泡、二淘、三晾、碾米、炒作、做馅、滚制……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大年初三开工至今,我们每天从早上5点多干到半夜,一天大概能做9万颗元宵。”韩福元一边介绍着自家元宵,一边手上动作不停地做馅。在韩福元父子俩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加入晋祠元宵制作传承中来,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还拓宽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

据悉,太原市晋源区目前已有30余家作坊、500余人从事元宵制作,年产值已达5000万元。元宵滚起来、产业旺起来,口袋鼓起来。晋祠桂花元宵越滚越大,逐步向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规模化迈进,正成为当地人的“甜蜜产业”“幸福产业”“致富产业”。

“非遗”元宵店是一代代山西记忆中的“年味”。如今,这些老字号“流量”不减当年,仍焕发勃勃生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