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德军的后勤补给困难重重?速胜论打不了持久战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德军的后勤补给困难重重?速胜论打不了持久战
翻开苏德战争史,德军的闪击战从开始的所向披靡到中途的边打边等,再到后来的有枪无弹,整个过程都与后勤补给跟不上有重大关联。那么,德军在实施东进战略之前,难道没有考虑到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吗?实际上,德军考虑到了,只是速胜论占了上风,没有往持久战和消耗战上做准备。
一方面,占领西欧习惯了就地取材,东进苏联时,后勤补给成了头号难题。
关于德军什么时候开始产生进攻苏联的想法,有的说是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埋下伏笔,也有的说1940年12月18日德军统帅部下达第21号作战指令算是起点。
实际上,德军想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但受条件限制直到占领西欧以后,阿道夫才敢朝真正的战争准备迈了一大步,第21号作战命令只是这一大步中的最关键一个环节。有人肯定疑问了,德军在占领波兰以后,为什么不趁苏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搞一次突然袭击呢?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没做好。
一个是德军的闪击战能不能发生作用的问题。虽然德军占领波兰仅用了28天,但波兰的军事力量毕竟有限,闪击战的打击效果体现得也不明显;而占领西欧却不同,德军不仅打败了号称欧洲陆军最强的法军,还将30万英军撵到了敦刻尔克海滩,这时候的闪击战效果已经大有改观,客观上讲也助长了德军想立刻东进苏联的冲动。
另一个是德军闪击战需要占领国资源的补充。二战虽然过去已经80多年,但德军能够在本国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打遍整个欧洲,着实让人奇怪。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下当时的欧洲战场环境,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德国闪击波兰时,表面上同意提供保护的英法联军居然搞起了静坐战争,而当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突袭阿登森林时,法国迅速打出了白旗投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整个北欧西欧的全部战争资源全部归德国支配,这时候阿道夫已经是赚得盆满钵满,此时考虑进攻苏联当然是水到渠成了。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在1940年着手进攻苏联的准备时,实际上把重点放在如何快速解决战争上面,并没考虑到苏联的战争环境与西欧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后勤补给问题,德军甚至都没来得及考虑,因为德军统帅部把结束苏德战争的时间定在三到五个月,德军后勤部门不需要往持久战和消耗战上作准备。
另一方面,东进苏联,速胜论和打不了持久战消耗战成了德军头号大敌。
由于德军占领西欧来得太容易,占领法国也才39天时间,所以德军从上到下都认为占领苏联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事实上,正是速胜论和没准备打持久战消耗战让德军打输了这场战争。
1940年6月份,德军统帅部开始部署进攻苏联事宜,还在巴巴罗萨计划起草阶段,德军就认为三到五个月结束战争是最理想也是最靠谱的时间,当时负责装甲坦克筹备工作的古德里安曾提出这时候进攻苏联时机不成熟,因为德国的军工生产还达不到四个装甲集群需要的3000多辆坦克生产能力,只能把缴获的英法坦克拿来充数。而德国的后勤保障工作更是在战争打响前6个月才匆匆开始,德国的石油储备甚至只能维持三个月的战争储量。
而在苏德战争打响以后,由于德军的闪击战打得太顺,阿道夫还下令解散了40个步兵师,陆军的武器生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些做法都是德军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速胜论带来的危害。
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从1941年的10月份开始,德军从上到下陆续发现闪击战打不动了,不仅进攻莫斯科的三支装甲集群进展缓慢,甚至堆积在沿线车站的军需物资都无法运到前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气候影响和交通运输屡屡受到苏军游击战袭扰,苏军找到了破解闪击战的最有效办法,那就是用持久战和消耗战拖垮德军的闪击战。
有些人对此有些不解,德军既然在西欧能获得后勤补给,为什么到了苏联就不能就地取材呢?还有些人对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为什么不砍伐树木取暖的事耿耿于怀。实际上,对于180万大军来说,进攻莫斯科的后勤保障不是一两袋粮食几吨石油就能解决了的事,这是个庞大的工程。
且不说苏军撤退时坚壁清野,没有留给德军一点有用的东西,为此斯大林还专门下达了命令指示。单就德军为了应对苏军游击战的袭扰,不得不从前线抽回几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师组成两个军,专门负责从明斯克到莫斯科沿线的交通保护,从这点就可看出,德军进攻苏联最大的难题就是后勤保障困难重重,战线太长和运输条件落后,一直制约着闪击战的进度,速胜论带来的危害不仅让进攻的装甲部队需要充当步兵留下来防守获得的占领地区,还让好不容易获得的作战成果轻易又回到了苏军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