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撬动A股春季行情?
谁将撬动A股春季行情?
2025年A股春季行情能否如期而至?本文从政策、市场表现、国内外风险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当前A股市场的现状和前景。
开年市场表现:下跌后迎来反弹
2025年的首个交易日(1月2日),上证指数下跌2.66%,跌破3300点重要关口。当日,深证成指下跌3.14%,创业板指、科创50分别下跌3.79%与3.40%。随后的交易日依然延续下跌态势,上证指数最低下探至3140点,直到1月14日才出现较大反弹,此后,上证指数大致在3200点附近震荡。
政策面: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出台
1月22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方案》主要举措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外部环境:中美关系影响市场预期
外部环境当中最大的扰动项,当属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增加关税一事。对此,在1月22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多次表明了中方的立场,我们始终认为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区主管房东明表示,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市场更多维度的开放,将为投资者带来不断演变的新机遇。2024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确认了政策支持的方向和决心,中国货币政策整个基调时隔14年又从“稳健”重回了“适度宽松”。2025年,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具体的政策跟进和落实,还有经济数据方面的改善,从而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市场情绪:在不确定性中摇摆
投资者的忧虑来自海内外的不确定因素。某知名外资机构在闭门会上分析,2025年开局以来市场表现不如预期有三大原因:一是特朗普于1月20日上任,对中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风险在上升;二是美国也受到特朗普新政的潜在影响,美国市场高度担心通胀的黏性,长期国债利率回升,导致美元走强,美国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新兴市场产生了连带冲击;三是开年以来投资者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等可能未达市场预期的担忧。
该外资机构表示,“美国新总统上任后几个月内很可能会出现‘暴风骤雨’,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对中国股票资产的短期配置比较不利。”
积极因素则来自国内基本面的逐步复苏。国泰基金分析,国内基本面边际改善、资金及情绪回暖一度推动了市场的反弹。央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以应对人民币汇率短期贬值压力的增加;随着美国2024年12月通胀数据降温,人民币汇率压力有所减轻,国内货币政策约束减弱;2024年四季度经济及金融数据显示,随着一揽子增量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2024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加强,此外,作为领先指标的社融同比增速结束了多个月的下行磨底趋势,迎来了边际回升。
春季行情展望:值得期待但需谨慎
多家机构表示,从基本面、政策及流动性来看,春季行情依然值得期待。富国基金认为,2024年10月以来,经济数据的改善反映前期政策效应在逐步显现,但向盈利端的传导仍存时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近期亦表示,“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全国两会前政策预期会不断发酵和演绎。此外,在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政策定调下,宏观流动性环境有望维持偏松状态,一季度依然存在降准降息落地的窗口期。外部环境也更加清晰,特朗普1月20日正式就职,国内政策有望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变化灵活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等待春季行情之时,政策与内外风险的博弈正在上演。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认为,特朗普在1月20日就职典礼上的演讲,为其执政理念明确了优先级。移民、传统能源政策先行,包括驱逐非法移民以保障本地人就业,加大传统能源开采降低通胀。对于关税问题暂时没有太多细节,预计特朗普对加拿大及墨西哥的关税态度是先紧后松,通过较高的税率施压两国处理芬太尼及非法移民问题。对于中国关税态度或是先松后紧,以关税作为贸易谈判的筹码。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政策支持加码可能部分抵消美国加征关税和房地产下行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拖累。2025年,政府或将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支出水平,可能向养育幼儿家庭直接发放补助,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并整治涉企相关执法中的不当行为。短期内,鉴于近期官方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市场可能会降低对3月全国两会前后政策支持加码的预期,预计央行将在近期降准,而降息可能出现在随后的几个月。
1月22日-23日出台的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相关政策,被视为一大积极信号。富国基金分析,《方案》的核心亮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硬指标得以明确,包括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此外,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资金规模将不低于1000亿元。第二,中长期资金明确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第三,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包括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等。
在最新披露的基金2024年四季报中,基金经理们的“谨慎乐观”也可见一斑。“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和产生效果均需要时间,目前尚未观察到巨大的整体变化。从现有的政策力度来推测,2025年的内需改善程度仍待观察明确。”广发基金的基金经理冯汉杰在季报中写道,“外需层面,依然有诸多明显的‘灰犀牛’风险存在,主要集中在美国的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中。”
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张清华也在季报中用了诸多转折句来表达对结构性问题的忧虑:通胀偏低的宏观背景尚未显著改善,复苏的持续性和强度有较大不确定性。受到财政支持提振,2024年四季度基建同比维持高位,但2024年12月以来的高频数据显示,政策拉动力度有所走弱。地产政策带来交易量的改善,二手房成交环比有所走弱而同比仍在大幅增长,但随着房价脉冲逐渐减弱,交易量的修复恐怕难以维持至库存充分去化,房价仍面临压力。出口方面,出于对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担忧,2024年四季度经济可能经历了一轮抢出口的短期脉冲,但这一拉动因素在未来存在较大变数。
“假设2025年全球贸易战能够避免各国普遍加税的高烈度情景,那么在现有的国内政策组合下,我们预计经济增长将运行在合理区间。但在居民和企业内生需求承压的情况下,难以表现出较强的向上弹性。”张清华认为,内生需求压力的缓解需要后续更大程度的政策力度支持,尤其是聚焦在房地产和居民消费方面的政策。
“现在最重要的因素是面临汇率的制约。”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混合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张李陵认为,市场展现出的“股熊债不牛”就是汇率面临压力的结果。“需要关注中美利差能不能阶段性收窄,如果能收窄对风险资产可能是利好。300个点的利差对于国内的债券和股票都有压力。利差如何解决,需要在未来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来观察。”
张李陵也表示,汇率仅仅是制约因素之一,真正主导价格因素的还是经济周期。如果美国利率长期这么高,引发全球新兴市场的下行,就会走进2018年的剧本。“只是这一次可能要比2018年时间更长,拖两到三年,因为裂口更大。如果拖时间长了,大概率美国也受不了,美国利率会下行。历史上只要美国利率下行幅度超过100个-200个点,未来半年全球资产表现最好的就是A股。”
在如何力争一季度经济“开门红”方面,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提出,要抓住春节返乡购物潮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作用;抓住近期部分国际游客可能回流国内旅游的契机,考虑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联动发放餐饮、文旅消费券,开发特色文化游、短途乡村游等产品;稳定房地产市场,增发国债,从中央层面探索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加快政府债券发行和使用;加大对资本市场支持力度,研究并释放建立股市平准基金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