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回首的晚清最后十八年
不堪回首的晚清最后十八年
对明人来讲,满清入主中原,已经让人如鲠在喉。那么,对于国人而言,晚清时期的蒙羞蒙辱蒙尘,则更令人不堪回首。
资深媒体主编和清史研究者黄治军老师集中笔墨,创作了《晚清最后十八年》一书,对清朝末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了详细梳理与回顾。
甲午海战,从日方挑动战事的前因后果,到海战期间双方将领的作战表现,当时海战装备的发展对比,以及战争胜负对交战国双方的影响,直至对战争失败的分析,都有详细阐述,百年耻辱历历在目。
戊戌变法,是大势所趋还是形势所逼?变法失败是帝后权力博弈的直接后果,推动变法之人思虑不周、急躁冒进是不是也应该值得检讨?康有为的书生意气、激进作风、主观臆断,害了不止他一个人,更有“戊戌六君子”的生命!
从义和拳到义和团,农民起义有血性、有热情,但也有愚昧与无知的一面。争土地,争尊严,争正义,到最后争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如此王朝,即便没有外敌入侵,不打自垮也只是时间问题。
八国联军进北京,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一线抵抗者光荣战死,身后的权贵大员只顾自保,为尊者讳的“西狩”,无论如何也难以掩盖晚清的无能。泱泱中华,被区区数千之敌竟逼迫到如此境地!
再不变法就要亡国。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皇室与革命党人,谁能占据上风?实力与时代大势,谁会笑到最后?最终,还要在权衡与斗争中妥协。新生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走向共和,同样如此。
书中的大事件描述很具体,一些历史悬案也有作者自己的剖析。“围园杀后”、谭嗣同夜访法华寺究竟有何内幕,诬陷瞿鸿禨的真相是什么,光绪之死又有什么玄机,以及宋教仁被谁刺杀,等等。但有的真相,可能永远掩盖在黄土之下。
一众历史人物也在历史事件中轮番登场。有大人物,慈禧光绪自不必说,“裱糊匠”李鸿章,变法力推者袁世凯,革命党人中的政治新星宋教仁,都是历史的推动者、见证者;也有小人物,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道痕迹,比如甲午海战中因一人失利而错失击杀敌军高官的蔡廷干。
晚清的最后十八年,年年都是血和泪。这段历史,再现了朝堂斗争的尖锐复杂,上至皇亲贵族的权力争夺,下至大小官僚的钻营投机,还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贪墨腐败、临阵脱逃,种种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直至将大清王朝这艘巨轮倾覆。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作者以通俗流畅的笔法再现了那段历史,今人应该认真反思、时刻铭记。
本文原文来自豆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