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创立道教:从东汉到唐宋的兴衰史
张道陵创立道教:从东汉到唐宋的兴衰史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自东汉末年由张道陵创立以来,历经近两千年沧桑。从最初的民间教派,到唐宋时期的国教,再到清代的衰落,道教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宗教与政治、社会的复杂互动。
张道陵创立道教:一个时代的产物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张道陵(34-156年),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徐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道陵26岁时曾官拜江州(今重庆)令,但不久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中,精思学道。汉章帝、汉和帝先后征召其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云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传说三年后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60岁,听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鹤鸣山。
相传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就此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升仙而去,时年123岁。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册赠张道陵为“太师”。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正一派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张道陵创立道教后,建立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他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道”是“一”,“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唐宋时期的鼎盛:皇权与道教的相互利用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八年(625年)正式宣布道教为国教,确立了道教、儒学、佛教三教的地位顺序: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这一政策的出台,与李渊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早在太原起兵时,著名道士王远知就用密传符命的方法投靠李渊,并称李渊将承天授命做皇帝,由此得到了他的信任。李渊称帝后,太原人吉善又转述一位自称唐朝天子祖宗的骑白马老翁的话,称李家子孙将做一千年皇帝。李渊听后大喜,认为这个老翁就是道教里的太上老君李耳,为此在羊角山修建了老君庙,奉李耳为先祖。
宋代道教的兴盛则与宋真宗的宗教政策密切相关。北宋真宗朝通过天书下降神话,尊黄帝赵玄朗为圣祖。宋真宗多次构建天书下降神话,推动道教发展。例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初三、四月初一、六月初六,就有天书三次下降的神话。这些神话叙事旨在向天下宣示赵氏王朝是受命于天者。为将天书下降神话转化为历史文本,宋真宗于十一月庚子御制《圣祖降临记》及《真游颂》。此外,宋真宗还命王钦若撰写《先天纪》三十六卷,进一步渲染圣祖黄帝降临的神话。
清代的衰落:政治与社会的双重挤压
清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对道教的支持逐渐减少。虽然明清时期道教经典造作繁多,但官方政策逐渐贬低道教地位。例如,卿希泰教授的《中国道教史》就提到明清统治者明显在逐渐地贬低道教的地位。同时,道教更多转向服务民间百姓,面向皇帝的仪式服务变少了,而面向服务民间百姓生活的多了起来,似乎是百姓有了需求,道士们就会推出相应的宗教服务。
然而,这种转向也反映了道教在社会底层的顽强生命力。道士们通过提供宗教服务,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使得道教在民间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正如郭武教授所言,这一时期道教同世家大族之间存在经济联系,强调世家望族对于道教发展的作用。例如,王宗昱教授在《吴兴全真道史料》中提到了闵氏家族对于吴兴地区的道教发展的影响,赖全博士在后来的研究中认为还有陶氏家族、吕氏家族和凌氏家族也对当地的道教发展有很大影响。
从东汉到唐宋,再到清代,道教经历了从创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道教自身的演变,更折射出中国宗教与政治、社会的复杂互动。道教的兴衰史,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