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缓则圆,语迟则全,心静则安
事缓则圆,语迟则全,心静则安
人这一生,如同漂泊在茫茫人海中的一叶扁舟,时常在波涛汹涌中摇摆不定。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与选择,我们该如何自处,才能在这场命运的航行中,保持稳健与从容?其实,老祖宗早就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12个字“事缓则圆,语迟则全,心静则安”。
事缓则圆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要慢慢地设法应付,便能更容易得到圆满的解决。
清代文人周容在他的《春酒堂诗话》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年冬天,周容想从附近的河港进入县城,吩咐小童用木板夹捆扎了一大摞书籍跟随。这时,太阳就要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县城还有二里多路。于是,他问摆渡的人:“我们还能赶到南门开着之前进城吗?”
摆渡人仔细打量了一下书童背上的书,“慢慢走,尚可;急忙走,就关城门了。”
周容听了有些动气,认为摆渡人在戏弄他,于是与书童快步前进。结果,走到半路上,小童摔了一跤,捆扎书籍的绳子断了,书籍也散乱了一地。等到他们把书籍整理捆扎好,前方的城门已经紧紧关闭。
周容在文后自评:“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一句话:事缓则圆。碰到事情,如果操之过急,往往容易出错或者考虑不周。缓一缓,能够给自己和他人留出思考的时间,进行更全面的考虑,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获得更圆满的结果。缓,不是拖延,是不急于求成,是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
古人云:事急则变,事缓则圆。在遇到棘手难缠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能够选择冷静,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我们定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将事情处理得更加圆满。
语迟则全
说话要谨慎,才能更周全,减少错误和遗憾
《论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自我反省而内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
司马牛告别孔子后,子夏对他说:“我听说,君子的为人是做到有话慢慢说,做事能谋定而后动,就可以向别人言说自己是一个君子了。”
有话慢慢说,体现了一个人的睿智和涵养。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能遇到一些快人快语的人。他们说起话来就像打机关枪,一开口就让人没有插话的机会。很多时候,还没说完,就发现自己已经讲错话了,但已经覆水难收。
俗话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说话太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往往容易出错或得罪人。古人云,贵人语迟。说话慢一点,是不急于表达,给自己留下组织语言的时间,可以让自己少犯错误,减少遗憾。尤其是当我们遇到急事,更要沉下心来思考,然后,再不急不缓地把事情说清楚。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养成沉稳的性格,还能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面对任何问题,都能做到不急不躁,冷静理智地应对。
心静则安
心态平和安静,内心便能得到安宁,不浮躁。
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一个人,心静神定,泰然自若,才能安于境遇,安于所处的各种环境,做到心静如水,随遇而安。心静则安,在任何时候,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不骄不躁,平淡豁达地生活,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心静如水,则能安于生活的大小事情,淡然地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这个世界充满了诱惑,但唯有守住内心的本真和平静,做到心静如水,才能宠辱不惊地笑看人生。
唐代高僧神秀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心如明镜,需要时时擦拭,才能保持明亮,照见本心。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变幻,只要内心平静如水,就能做到安于一隅,温润岁月。心静则身安,身心俱安则优雅;心静则生慧,身心俱安则从容。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不困于事,不困于人,从容地生活,安然地老去。做一个心静如水的人,处事淡然,遇事坦然,是最好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