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现实问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现实问题

引用
1
来源
1.
https://giltbridge.com/tiktok-refugees-xiaohongshu/

在美国TikTok禁令的阴影下,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正在上演:国内社交平台小红书突然迎来了超过70万海外的”TikTok难民”。

这场跨平台迁移不仅是中美网民之间的一次“隔空建交”,也让小红书成为新奇体验与文化反差的狂欢舞台。

但在狂欢背后,一些关于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平台如何让不同文化的用户兼容?如何在国际化与本地化之间找到平衡?

从TikTok到小红书:两种社区的碰撞

小红书的用户群以年轻女性为主,多数受过英语教育,因此对英文内容相对包容。这让TikTok用户迁移过来后有了些许适应基础,但他们的涌入也带来了新的矛盾:

  • 语言文化差异:TikTok的多语言、多文化内容,和小红书以中文种草为主的调性截然不同。
  • 内容偏好不同:小红书用户习惯于深度的产品推荐和生活分享,而TikTok的用户更喜欢快节奏、娱乐性的短视频。
  • 社区管理挑战:面对涌入的大量新用户,小红书需要在内容审核和社区规则适配上迅速调整。

“这些新来的‘TikTok难民’有点像突然闯入一场下午茶派对的狂欢者,”一位小红书用户在社区评论中调侃道。

国际化与本地化的拉锯战

没有本地化:热闹中的混乱

当没有深度本地化时,用户可能遭遇以下问题:

  • 语言不通,沟通障碍大。
  • 文化误解频发,甚至引发争议。
  • 社区管理负担加重,内容审核复杂化。

比如,TikTok在全球化运营中也经历过类似挑战。不同文化对内容的解读大相径庭,一些视频在某些国家受欢迎,却在另一些地方引发争议。

深度本地化:贴心但“封闭”

深度本地化能让平台更适应目标市场:

  • 用户体验更友好,界面和内容贴合本地习惯。
  • 符合当地法律法规,运营风险大大降低。

但也带来隐患:“信息茧房”可能让用户失去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让互联网的“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

本地化,绝不只是翻译

说到本地化,翻译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

  • 内容形式的差异:短视频平台可能要更加本地化其算法,适配不同国家的兴趣点,比如欧美市场更注重幽默和叙事内容,而一些亚洲市场可能偏爱流行音乐和生活技巧分享。
  • 文化敏感性:比如手势、符号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含义;同样一个表情包在A国是幽默,在B国可能被认为是冒犯。
  • 法律合规:比如数据隐私的处理,欧洲、美国和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法规要求。

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说:“本地化不是让内容‘变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要让它听起来像为这个市场量身定制。”

国际化平台的设计启示

已经国际化的社交平台,比如Facebook、LinkedIn和TikTok,也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 Facebook的“轻量化”策略:针对网络较差的市场,推出“Facebook Lite”版本,优化体验。
  • LinkedIn的文化契合:在不同国家强化职场特色,比如亚洲市场更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展示。
  • TikTok的本地化活动:在不同国家推出符合当地文化的挑战,比如印度市场的舞蹈和节庆视频。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国际化和本地化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

从“TikTok难民”到行业启示

这一现象也给翻译和本地化行业带来了一些思考:

  • 灵活性至关重要:市场需求瞬息万变,本地化策略要动态调整。
  • 文化敏感性是核心:了解目标文化,避免“水土不服”。
  • 技术与人文并重:自动翻译和本地化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但人类对文化的理解无法被完全取代。

结语:国际化的未来在于平衡

“TikTok难民”现象看似是用户一次有趣的“迁徙”,实则反映了社交平台国际化中的深层次问题。未来,如何在满足本地化需求的同时保留全球化的视野,是每个平台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这次现象也提醒我们:语言只是开始,文化、法律和用户体验才是决定国际化成功的关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