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到明清,浅谈我国古代外交的发展
从春秋到明清,浅谈我国古代外交的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夏商周到明清,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外交特点。从早期的邦族交往到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到朝贡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外交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古代外交的精彩篇章。
历史朝代歌中唱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从群雄揭竿而起,到清朝卑躬屈膝求和,至最后红色政权破土而出,对外发展不仅存在于新中国,十四个朝代也是各有特色。
早期国家夏朝
壮大在东方古河济之间,成就在禹的努力之下,这般的夏朝注定是历史书卷上一抹特殊的存在。
因为所谓的夏朝,实际上只是一个大邦统治下的部族结合体而已。邦族间的交往成就了夏王朝,而如何管理这些小弟,让其乖乖听自己的话,也算夏朝对外交际的一种策略。
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家天下”,因为其勇敢打破了禅让制的平衡!
与之比肩重要的就是各族邦之间的“内外服”,凭着亲疏远近划分不同的义务与贡纳,就好比世界大国间因为不同的利益交织而产生的不同亲疏。
总体来看,夏朝的外交虽是邦族的支撑,但联系其更为重要的纽带不是经济上的各取所需,而是“血缘”,至于血缘壁垒的囧境也是在经过三代和春秋时期长时间的融合之后,才算是按行政区将其化成了不同的国家。
连年征战的商朝
从商汤建立商王朝至其毁在商纣王之后,商王朝已经拥有了600多年的历史。强大王朝短期被灭,其中固有商纣王昏庸腐败、刑法酷虐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甚至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乱局面,这才有了周武王牧野之战大破商朝的英勇。
可除却内政上的昏庸,商朝对外失败的原因也是不得不言。商纣王在位之时,西北地区强大的部落方国虎视眈眈,心无二两秤的商纣王屡屡对其发动讨伐战争,虽然有输有赢,但是连年的征战还是让小国们的反抗意识与日俱增。一旦其积攒的力量有庞大之势,就会迫不及待的对商朝进行反抗,对外的连年征战让商朝是缺兵少粮,元气大伤后最终迎来了失败的结局。
复杂的周朝
同属邦国政治体制是周朝与夏朝的异曲同工之妙,可即便周朝再为拉垮,周天子依旧稳坐理论上的周邦领袖,只是可惜,其毁在了对外的诸侯纷争之上。东周建立之时,各诸侯国是鼎力相助,可是在东周政权正式建立,诸侯们却纷纷都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周王固然稳坐天子职位,只是再无“烽火戏诸侯”一般的可能,领袖的权利是建立在追随者之上的,因为无力压制诸侯对权利的向往以及自身并未扛战之实力,郑庄公一己之力就可挑战周王权威,因此对外的不得力也早早预告了周朝政权的没落。
破晓现代国家的秦朝
秦始皇一统天下成为霸主,秦朝也由此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百代都行秦政治”从来不是一句笑谈,世界其他国家也认为秦朝决定性的塑造了古代东亚的格局。
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秦人极尽展现了政治上的卓越智慧,向世界贡献了一种全新的“中央集权君主官僚制国家”的新形势,秦人策略很快成为世界主流,为人类解决超大规模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治理经验。可虽然秦朝是一个拥有多种现代化国家特征的“别树一帜”,它也最终未能彻底的打破束缚,这也成了抑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东汉王朝的由盛转衰
西汉宗室刘秀公元25年在洛阳称帝王,东汉由此有了名字,对内政权尚且不稳的时候,对外的刘秀就举起了侵略进军队的大旗。
十多年的统一战争让刘秀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可惜对外的豪夺有所进展,侵略之后用在治理自己的国家上却是颇有一些不争气。不断发展的豪强势力让优胜者不断在经济上实施掠夺,庄园被聚在小部分人的手中,可其上交给国家的税却是越来越少。再加上皇帝短命,旁落的皇权并无做主的势力,黄巾起义揭竿而起的时候,对于对内对外皆是垮塌的东汉而言,是耻辱的同时未尝不可说成也算是一种解脱。
聪明的魏晋南北朝
如果说前者们都是政治武装掠夺的一把好手,那么对外之上的魏晋南北绝对算得上是经济上的一位精英。
因为其有海上丝绸之路。一开始的时候,一味传统的对外贸易通道,路上的丝绸之路被局限在北国,直到江南经济得到深度开发,六朝政府开始共同积极实行海外关系政策,海上丝绸之路才得以迅速发展。话语说的轻飘飘,执行起来却是相当之困难。公元226年是孙权第一次派出外交使团,海上的漂泊并不好过,也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下一个风浪是否会将船直接拍翻,幸运的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除却自己主动送人出去,孙权也同样欢迎四方友人,大秦使者前来拜访的时候,他不仅热情招待,临走之时还给对方送去了厚礼。积极招待外国商人让海上丝绸之路愈发畅通,魏晋南北朝也是一时之间富裕无两。
多面性的隋朝
隋朝的对外交往,是有一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在身上的。对于以“佛教交往”联系起来的日本,隋朝是重架桥梁,续上了自南朝中期两国交往的中断。毕竟,日本佛教最初是由中国传入的这件事情早已是无可厚非。可对于高句丽,隋朝却是举起屠刀,多次对其政权进行征讨,发动战争,虽然至灭国也未能将其彻底消灭,但是唐朝却续上了这件事,最终将其灭亡。
颇有智慧的唐朝
武力处理对外关系的局限在唐朝不再好使,聪明的唐廷官员们兴盛起了以柔克刚。凡是对外事宜,唐朝君臣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试图跨越文化隔阂,不带道德偏见的看待事实,突厥可汗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
对于游牧民族和边疆社会,唐人也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其拿捏,并且成功让诸人对其统治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诚。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对外成为一把好手,精明的唐朝人自是仔细评估了自身优势和拥有的资源,确定利益和谐并为此做出对外政策,这才有了繁荣无比的大唐盛世。
各有千秋的宋元明
历经五代十国的打磨,宋朝已然确定在东亚格局中的地位,北伐之前,宋朝在位者的对外政策特点便是延续宋太祖,将主要精力放在稳固统治之上,北伐失败之后,其一心更是扑在了与多方交好,谋求实现“中朝土疆”。
较于宋朝,元朝的总体形势要好出不少。零星散落的土地被汇整,元朝成为我国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极大的实力为其提供了极大的底气,因此对外的元朝其实是海纳百川的!
明朝对外更是好说,明太祖朱元璋利用地缘政治,火速确定“海禁”和“朝贡贸易”两大政策,其后代子孙虽有调整,却是“变本不离宗”。即便面临北元的严重威胁,很长一段时间里明王朝不得不将军事重心放在北方,也全无远征日本之可能,但是朱元璋却凭海禁杀出重围,确定了明朝外交地位。
不好言说的清朝
清朝,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却也是不得不说的“高光时刻”。
毕竟清朝的外交可谓是相当之频繁,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卑躬屈膝”的一方罢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迫打开受辱大门,辛丑条约更是让清政府在八国联军面前低下了头,文化典藏之瑰宝级存在的圆明园被毁,青岛被德国殖民暂时统治之后,中国资源被打开的大门也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清朝的碌碌无为让中国饱受了凌辱,幸运的是,一众红色革命者揭竿而起,最终劈开了封建,让马克思主义思想遍布神州。从混沌中走出的道路绝对不会是轻松的,正是有了历朝历代的努力,新中国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而这最后的成功,属于每个朝代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