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书法?可以从3个角度入手:技术、精神和文化
如何鉴赏书法?可以从3个角度入手:技术、精神和文化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鉴赏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技术到精神,再到文化层面的审美,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书法鉴赏的三个维度,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的鉴赏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文化底蕴。
书法首先是技术,以高超的技术技巧为基础。没有高难度技巧的作品,是没有看点的。
书法是艺术,能够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书法是文化,文化的品质和属性非常突出。
书法作品的鉴赏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视觉层面(技术、技巧)
二、精神层面
三、文化层面
视觉层面的审美
当我们直面一幅书法作品时,我们对作品的点画、字形、墨色和章法(布局)的直观感受。如果我们对于书法的专业知识有较多的储备,我们对于这幅作品的领悟就会多些。
吴昌硕篆书,善用中锋,线条老辣,字形百态千姿。
我们或者能够读出作者中锋用笔,线条干净,字形(结构)宽博,墨色自然,章法、布局疏朗大气等等诸多特点。
你的书法专业知识越多,你对作品的感受就越是丰富。
从用笔、结字、墨法、章法等方面,我们可以判断书写者的技术是高还是低。我们甚至可以给作者打个技术分,看看是否及格。
颜真卿楷书,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线条厚重,结构宽博,大气磅礴,端庄肃穆,具有盛唐的气象。
这些就是视觉审美方面的能力。
如果我们没有上面的这些专业知识,就不能从技术层面去欣赏书法作品。
精神层面的审美
精神层面的审美,是指一位书法作品的欣赏者,阅读书法作品时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如美好、丑陋;漂亮、难看;愉悦、难受(不舒服);讨厌、厌恶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精神活动。
钱玄同隶书极为精美,能给观赏者美的愉悦。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书法专业知识储备多,我们就能够深入作品中去,通过书法的点画,引起你自然的联想,寻找书法的美,领略作品和作者的思想、精神和人品、人格。
王宠楷书风神卓约,章法疏朗,气息文静,令人赏心悦目。
比如我们阅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能够体会出他的楷书是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线条厚重,结构宽博,大气磅礴,端庄肃穆,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二王之后别开生面。这种风格也体现了盛唐帝国的气度,并与他忠君爱民,刚正有气节的高尚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如果我们没有储备相当的书法专业知识,也就不能从精神的层面去欣赏书法作品。
文化层面的审美
文化层面的审美,需要更加丰富的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史、文化史知识。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书法艺术能够表现中国的文化精神。
东晋时代,文化、艺术开始产生自觉。
这个时代,魏晋名士和文士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作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儒玄兼综,礼玄双修”。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作出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和理性阐释,在中国思想史上写下了精彩斑斓的一章。
这个时代,对人生最为敏感的文学更是异彩纷呈。在魏晋名士和文士的咏叹中,生命苦短的无奈、人生易老的感叹、生离死别的哀伤、功业难建的苦闷、欢乐稍纵即逝的喟叹、及时行乐的追求,比比皆是。人生、人性,成了文学的突出主题,文学开始进入人“自觉的时代”。
王羲之《兰亭序》表达生命苦短的无奈、人生易老的感叹、生离死别的哀伤、功业难建的苦闷等。书写技巧高超。
王羲之《兰亭序》表现的就是这样的主题。
颜真卿的《祭侄稿》表现的则是社会担当精神。
颜真卿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的排挤,这一切使得颜真卿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他将这一切“一寓于书”,表达的正是“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的社会正义担当。
颜真卿《祭侄稿》表达“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的社会道义担当。书写技巧极具高难度。
苏东坡的《寒食帖》表现了他的个人理想情操和追求。
《寒食帖》表达苏东坡身处逆境,豁达,不放弃理想和追求。
苏东坡仕途,屡遭贬迁。然虽身处逆境,“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死灰吹不起”“屋漏如渔舟”,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黄州寒食帖》于是有了家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