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诊室故事 | 转氨酶升高使人忧,清利湿热护肝灵
邹旭诊室故事 | 转氨酶升高使人忧,清利湿热护肝灵
病例介绍
45岁的郑先生被诊断出乙肝小三阳已有10余年,最近一次体检发现丙氨酸转氨酶(ALT)高达1000U/L,于是于2022年7月前往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门诊就诊。
诊治经过
初诊时,郑先生表现出乏力、晨起口干口苦、颈椎不适等症状,且有入睡困难、夜间打鼾、大便不畅的情况。舌象表现为舌胖暗苔白腻,脉象为脉浊。邹旭教授根据这些症状,判断病因病机为湿热困阻肝胆,采用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处方包括茯苓、干姜、滑石、枳实、厚朴、槟榔、苍术、路路通、法半夏、大黄、黄连、泽泻、猪苓、熟附子、酒川牛膝、炙甘草、通草、赤芍、茵陈等中药。
复诊时,郑先生的转氨酶已降至520U/L,口干口苦症状有所减轻,但仍存在入睡困难和颈部不适。脉象仍为滑浊。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加用了葛根、石膏、石菖蒲等药物。此后,郑先生定期复诊并坚持服用中药汤剂。
2023年12月,郑先生的转氨酶水平已降至正常范围(30U/L),基本无口干口苦和乏力症状。舌象变为暗嫩红苔白腻,脉象仍为脉浊。治疗方案调整为去掉石膏,加用独活和羚羊角粉。
中医理论分析
在中医理论中,转氨酶升高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湿热内侵、肝气郁结、疏泻失职、脾运失常,导致湿浊病理产物内生,久之郁而化热,形成湿热交蒸、肝胆瘀阻,进而耗伤肝阴、肝酶外溢。治疗重点在于清利湿热,同时实脾以防止病情反复。
在本案例中,郑先生的舌象和脉象显示明显的痰湿内蕴。治疗上采用茵陈五苓散、猪苓、泽泻、路路通等药物以利湿,使湿邪从小便排出;同时使用大黄、黄连、石膏等药物清热解毒。后期则加用羚羊角粉以清血分热毒。整个治疗过程中贯穿渗湿和里汤、归一饮的使用,以调脾补脾,增强脾胃功能,避免内湿和郁热的产生。
转氨酶升高的原因
血清转氨酶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其中ALT最为常用。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常见原因包括:
- 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 肝外梗阻性疾病:如胆管梗阻、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疾病等。
- 药物:许多药物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 其他:如寄生虫疾病、细菌或病毒感染、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日常调护建议
- 清淡饮食:避免嗜酒、过食肥甘厚腻,减少煎炸、虾蟹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 适度锻炼:建议每天慢跑半小时,配合晒太阳,以温煦阳气、促进湿邪排出。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抑郁,保持良好的心态。
- 针刺治疗:可针刺气海、肝俞、足三里、蠡沟、太冲等穴位,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专家简介
邹旭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擅长“经脏辨治”、针药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疑难杂病,倡导“调脾护心”、“运脾化痰”、“分消走泄”。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人民好医生”、“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新冠期间,十次驰援疫情防控一线,所在雷神山医疗队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称号。担任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与张忠德教授联合创立的扶正解毒方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