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易中天重返厦大:一个有脊梁的知识分子
76岁的易中天重返厦大:一个有脊梁的知识分子
2005年,中国文化界呈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操着浓厚方言的学者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台,以他独特的方式讲述三国历史。
这个人就是易中天,一位之前默默无闻的厦门大学教授。
易中天的讲座如同一股清流,改变了人们对历史节目的传统印象。他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观众们在惊喜中了解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原来它可以如此生动和有趣于是,易中天很快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他的书籍销量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上涨,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
然而,易中天先生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他独树一帜地将历史人物曹操描绘为智谋过人的英雄,弱化了其传统上的奸雄形象,同时指出刘备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仁君,诸葛亮在军事上也存在不足之处。
这些观点如同重磅炸弹轰然炸响,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反响。
易中天被赞誉和批评包围,支持者认为他为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批评者指责他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甚至质疑他的政治立场,认为他过分推崇西方理论,否定中国历史。
面对持续不断的质疑声,这位被称为'学术超级巨星'的易中天深思熟虑起来。他开始对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表达方式进行反思。
这场风波不仅考验着他的学术素养,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光阴似箭,2024年转眼间到来。一则消息在学术界引发震动:76岁高龄的易中天回到厦门大学,出任人文研究院院长。这位曾经在《百家讲坛》上风华绝代的学者,如今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再次站在了学术舞台的中央。
近日,网上流传一张易中天和朋友们聚会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材消瘦,头发稀疏,身体佝偻,显然不再是当年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风采。
然而,人们观察到他眼中的精神还在,对学问的执着和热爱丝毫不减。
照片中一个细节被人注意到:无论是谁敬酒给易中天,他都会艰难地站起来,微笑着和对方碰杯。这个小小的举动,展现了他谦逊有礼的君子风范,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风骨。
这张照片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网友感慨说:'这就是一个有脊梁的知识分子'!纷纷赞扬易中天年长仍坚守学术阵地的精神。
易中天的重返厦大,不仅是他个人生涯中的精彩篇章,也为中国的人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他的身体不如以前,但他依然选择站在学术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终身学习和学者的担当。
这位76岁的院长,正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学术界树立新的标杆。
想要理解易中天今日的坚韧特性,我们需要将目光回到那个时节的他。易中天,一个1947年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家庭诞生的孩子。
年仅6岁时候,易中天随着父亲搬迁至武汉,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但是,命运在这位年轻小伙子18岁那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5年,年少的易中天怀着满腔热情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支援新疆的队伍。那时的他,满怀理想,期待用青春为祖国贡献力量。
然而,现实与想象的巨大差距,让这个热血青年迅速成长。
新疆的生活并不是轻松的。每天,易中天都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挤奶、放牛、除草等等。他原本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有很多想象,但实际情况和他的想象完全不同。
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年轻的易中天经常陷入沉思,思考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然而,正是这段看似枯燥乏味的十年时光,成为了易中天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培养起了苦中作乐的生活习惯。
繁忙空闲之余,易中天总是沉醉于书的世界里,阅读成了他唯一的心灵慰藉同时,他开始尝试写作,把内心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到文字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易中天的才华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的文章开始在当地刊物上发表,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个爱好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历经十年的支持边工作期间,不仅使易中天的坚韧意志得以磨炼,更使得他得以发展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学会了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快乐,从日常生活中探寻智慧。
这段经历对易中天的影响深远,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
多年以后,易中天站在《百家讲坛》的讲台上风趣幽默地讲述历史,人们仿佛能从他的言语中听到那个曾在新疆棉花田中思考人生的年轻人的回响。
那十年的磨砺,塑造了后来那个妙语连珠、思想深邃的易中天。
这段经历让易中天深刻理解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这也成为了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深奥学问的关键所在。新疆的十年锻炼了一个青年,也塑造了一位未来的学者。
1978年对易中天来说是一个具有转折性的年份。这一年,中国重新启动了高考制度,而31岁的易中天则把握住了这个机遇,成功考入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院。
对于这个从边疆山区归来的青年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也是他学术上的新生。
研究生毕业后,易中天留校任教。然而,他的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易中天性格耿直,言辞犀利,虽然这使得他在学生中颇受欢迎,但也常常与学院保守的领导产生摩擦,这使得他的职称晋升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多年过去,他才好不容易评上了一个副教授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欣喜若狂这份单纯的喜悦,或许正是他日后能在学术界保持初心的根源。
1992年,易中天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调到了厦门大学。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他的事业开始一步步发展。厦大的学术氛围比之前更加开放,易中天的才华得到充分释放。
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被他幽默风趣又充满智慧的授课方式深深吸引。
然而,90年代的知识分子普遍生活拮据,易中天也不例外。他的家中除了书,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易中天的学术功底不断积累。
他将生活的艰辛转化为学术的动力,把对生活的思考融入到学术研究中。
易中天先生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笑声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学理。他擅长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概念解释得生动有趣,枯燥的知识也因此变得栩栩如生。
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也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消磨掉易中天对学术的热爱,反而让他更珍惜研究的机会,也让他在面对后来名利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
他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句话也成为了他自己的座右铭。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为他后来在《百家讲坛》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那些年所积累的深厚学识、训练出的流利表达能力,再加上对生活深刻地理解,使得他在后来的成功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易中天的经历,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段经历生动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同时也诠释了作为一位真正的学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坚持。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易中天逐渐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名气的增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风波。2008年,他与另一位文化名人余秋雨的争论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使得易中天突然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次争议的起源是四川大地震后关于余秋雨捐款的一则新闻,易中天在一篇文章中对余秋雨的捐款真实性表示怀疑,这一怀疑在网上迅速引发了热议。
人们开始讨论余秋雨是否存在'诈捐'的行为,舆论一时间沸沸扬扬。
针对外界的质疑,余秋雨做出了回应。他表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原本计划捐赠的现金改为捐建三个图书馆。然而,这个说法似乎并未平息争议。
易中天并没有就此罢休。相反,他开始在公开场合进行一些略带讽刺的评论,比如说:'有些人做事的方式就像变魔术一样让人捉摸不透,一会儿说是现金,一会儿又变成图书馆,让人眼花缭乱。
'这种言论无疑是在火上浇油。
余秋雨此时也不甘示弱,他反问:“为什么一个最初只是在电视上讲书的人,最后竟然成了这个事件的主角?”这一问,将矛头直接指向易中天的动机。
这场争论已经成为一个公众事件。一些人觉得这是学术界的正常现象,而有些人则认为这只是名人之间的风波。但是,无论是怎样的观点,这场风波都使得易中天承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然而,易中天在面对众多争议时始终保持坦然的态度。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我说我的,别人说别人的,这很正常。
'这种淡然处之的态度,或许正是他能在学术界长期立足的原因之一。
这场争论不仅表现了两位文化名人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众人物的期待和质疑。它提醒我们,即便身为德高望重的学者,我们也需要在言行上保持谨慎,时刻铭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时光的流逝使得曾经的争议逐渐平息,现在的易中天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但他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依旧进行着研究和探索。
面对过去的种种质疑与赞誉,易中天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淡然。他常常说:“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不应该影响一个学者继续探索的决心。
”这种宠辱不惊的态度,正是一位真正学者应具备的强大的信念。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观点易被曲解的时代,易中天依然坚持做自己的学问,尽管他已经年过古稀,但他的学术热情丝毫不减,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虽然我已经76岁了,身体可能大不如前,但我的头脑还很清晰。
我会用余生继续钻研,为我们的文化事业尽一份力'。
这种始终如一的坚持,让人不禁想起那首古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易中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境界。
他不被名利所累,也不被批评所扰,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纯粹热爱。
76岁的易中天已经重返厦门大学,出任人文研究院院长。他表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已经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尽管身体已经不再强壮,但他的精神状态仍然很好。
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继续为学术奋斗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使命”。
正如网友所说,易中天确实是一位'有脊梁的知识分子'。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他通过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诠释了真正的学者精神。
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不是在于虚名利禄,而是在于对知识的孜孜以求和对真理的执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