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从古印度瑜伽到中国禅宗的千年传承
禅学:从古印度瑜伽到中国禅宗的千年传承
禅学,作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从古印度的瑜伽修行到中国禅宗的兴起,禅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禅学的起源、发展、种类及其在中国的传承与影响。
方云禅画 南台静坐一炉香
禅学的定义与出处
禅学,又称禅家之学,是研究“禅”的学术门类。其源头可追溯至梵文,中文译为“思惟修”,亦名“静虑”,属于“戒、定、慧”三学之一。禅的本源是一切众生的本觉真性,亦称佛性或心地。悟之为慧,修之为定,定慧通称为“禅那”。
禅学的源起与发展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的根本法门。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
- 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 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 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 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禅学的种类与分类
禅有不同层次或等级。《楞伽经》中分为四种禅:
- 愚夫所行禅:执有法不空而行禅。
- 观察义禅:于定中对义谛作静虑之禅。
- 攀援如禅:圭峰宗密禅师所说“欣上厌下”之凡夫禅。
- 如来禅:自证圣智境界之禅。
圭峰宗密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分禅为五种:
- 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凡夫禅。
- 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
-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
- 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禅学在中国的发展
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
禅学在中国的发展因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禅学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禅宗,禅学进一步中国化,较以前的禅学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南方偏重义理,北方持重禅法。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为禅僧集居之所,此后禅法大行。北魏时著名禅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修禅,其禅法注重“理人”和“行人”。
南北宗禅学的流传,中国佛学到南北朝末期,随着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师说逐渐出现综合调和的趋势,开始形成学派。禅宗的出现是中国禅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禅宗的思想导源于《坐禅三昧》、《达摩多罗禅经》中的 ;“念佛法门”。相传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弘忍后分化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时称“南能北秀”。
禅学的现代应用
禅学思想几乎解释为佛学、佛教。看看禅学思想的拥趸们,是如何身体力行地表现出世入世善行的。
佛教慈善:佛教从产生时起就非常重视布施的功德,如《长阿含经》中有佛告阿难修善积功以获得福报的重要性,指出布施、持戒和禅思是获得福报的三大因缘。《中阿含经》则指出“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的意义,积极提倡“常好布施,欢喜无悋,不望其报”的思想。
旅游经济:“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至今已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的主要载体——佛教建筑大多与中国的美丽山水相结合。这笔有形的遗产和无形的佛教文化逐渐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文化教育:对大乘佛教积极救世利人精神的极力弘扬,可以看作是四十年代中国佛教界最强大的声音。正是在这种声潮的影响下,佛教界对佛教慈善事业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最值得注意有两点:
- 慈善事业被看作是“佛教的基石”,也是佛教徒弘法利生最紧要的工作。
- 慈航提出了著名的“文化、教育、慈善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的观点。
禅学的现代影响
禅宗思想对现代世界思想的深远贡献:
本世纪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两大思潮,无疑是存在主义的流行与分析哲学的兴起。恰恰与此同时,禅宗思想也逐渐地传入西方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流很自然地引起了这样一种倾向,即以某一方思想来解释与比附另一种思想,尤其是把禅宗解释为一种西方思想。恰如佛学初入中土时的“格义”风气一样,这样做是必然的,而且有利于禅宗在西方播种、扎根,但无疑也难以避免地掺杂了某些误解和无知。
禅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作为隋唐哲学的重要部分,对其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倡导的不信权威、不信经典的口号,曾为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李贽、谭嗣同等利用,以攻击封建正统思想;它宣扬的唯心主义心性学说,为宋明理学家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吸取,成为理学唯心主义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
禅是大地上最最诗意的存在,诗歌是禅最最自然的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