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出土墓志文献: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宁夏出土墓志文献: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宁夏出土的220余通墓志等石刻文献中,有一部分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汉文石刻。这些出土墓志的形式、内容,都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少数民族墓志的演变
按这些文献的形成时间、所记载的民族来分类,主要有魏晋南北朝时期5通,隋唐时期13通。除宋元时期数量较多的西夏石刻外,还有明清时期回族石刻16通。
这些出土墓志的形式、内容,都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前秦休屠人《梁阿广墓表》中的“秦故领民酋大功门将”,北周《大利稽氏墓砖》中的“大利稽冒顿”,隋代粟特人《大隋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故史府君(射勿)之墓志铭》中的“大隋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清代回族将领《诰授武功将军陕西西安城守协副将兼署抚标中军参将马公(辅相)墓表》中的“诰授武功将军陕西西安城守协副将兼署抚标中军参将”。
上述记载表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墓主的身份实现了从部落首领到中央王朝各级官员的转变,实现了从最早的武将到担任文、武官职的转变,实现了从最早的举荐到参加科举并接受任命的转变。他们以各级官员的身份参与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的重大事件,形成了高度的国家认同。
婚姻习俗的演变
从宁夏出土的少数民族汉文墓志中可以发现,粟特等民族的婚姻逐渐从族内婚发展为与其他民族通婚,对于女性姓氏、名讳、字及封号等信息的记载,也逐渐采用了中原地区常见的方式。这些记载体现出粟特等民族通婚范围的扩大和家世渊源、籍贯、声望的变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的缩影。
葬俗的演变
在宁夏发掘的少数民族墓葬中,既发现了匈奴土坑墓、偏洞室墓等少数民族传统葬俗,也发现了中原地区传统葬俗;既发掘出单人葬墓,也发掘出夫妻合葬及迁葬墓;既发现了无墓志的墓,也发现了邀请著名文人撰写的墓志铭文及随葬墓志。在各民族人物的墓志铭文中,不仅有追溯中华始祖和中华诸姓的记载,也有对儒家忠孝节义和仁义礼智信的践行。这些都表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巩固和发展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见证
1983年,固原发现的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夫妇墓不仅出土了金、银、铜、铁等随葬品,还出土了一批来自中亚、西亚的镶蓝宝石金戒指、凸钉装饰玻璃碗、中亚式环首刀和鎏金银壶。1996年,在固原发现的北周大将田弘墓出土了5枚东罗马金币。2004年,在固原九龙山发掘的4座隋唐时期的墓葬,出土了2枚罗马金币,还有以日月、神鸟、连珠纹装饰的金冠饰,这些纹饰具有鲜明的祆教色彩。2010年,彭阳县发现的海子塬墓地,出土了2枚波斯萨珊卑路斯银币。这些珍贵的文物,是东西方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