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教你如何调节情绪养生
《黄帝内经》教你如何调节情绪养生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不仅详细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更提出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其中,关于情绪调节与养生的内容,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七情与五脏: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变化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意思是:怒气能伤肝,但悲能够抑制怒;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惧。
这种对应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七情的变化会影响脏腑功能,而脏腑功能的失调也会反作用于情绪。例如,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气逆于上,严重者气血会并走于上。过度愤怒可导致肝本身的问题,如轻者有面红目赤、头胀头晕、耳鸣重听、胁肋胀痛、性情急躁等不适,久之有月经不调或引起包块肿瘤等病证,重者有呕血吐血或卒然昏厥;亦可出现肝以外的其他脏器的状况,如肝气横逆乘脾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大便泻下不消化食物的“飧泄”病证。
以情胜情:《黄帝内经》的情志调摄方法
面对情绪失调,现代人往往依赖药物治疗或心理咨询。而《黄帝内经》则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以情胜情”疗法,即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来调整心态,为临床调治心身疾病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情志疗法有其独特优势,也为养生保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例如,对于过度愤怒,可以用悲伤之事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哭泣不止、声泪俱下,对于消散郁结的愤怒情绪、减轻紧张的情绪、抑制兴奋的情绪,都有较好的作用,最适于过度愤怒的调治。张子和《儒门事亲》亦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对于大喜过旺,可以用恐惧情志来调治,如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恐吓的手段和方法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即属典型案例。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直至54岁才得以中举,于是喜极癫狂,不能自已。因其平素畏惧岳丈胡屠户之威,人们找来了胡屠户,岳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范进便神志清爽,不再疯癫了。
对于长期思虑不解,致使情绪异常低沉或气结成疾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愤怒情志来调治。如用“污辱斯罔之言”,激人盛怒以冲破郁思,使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载郁病怒激案即为例证。书中载一王姓儒生,得了喜欢独居暗室而不能接近灯光的怪病,遍寻名医而屡治不效。家人请名医李健昂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并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从此得以痊愈。
对于由于忧悲过度所致抑郁、低沉情绪变化或相关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喜悦情志来调治。《儒门事亲》记有一人因闻父死于贼,过度悲伤忧郁,心中结块痛不可忍。张子和认为,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疾病可愈,而喜可治悲,故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使病人畅怀大笑,一二日后心下块皆散,不药而愈。
对于由于恐惧所致情志变化或相关的病证,可以用思虑以气之凝聚去抑制气之下夺,对于恐惧不安的不良情志乃至由此引起的病证,都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因此对由于恐惧所致情志变化或相关的病证。
情志养生的现代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情绪变化确实会影响人体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例如,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英国一项针对250名癌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其中156人在发病前曾受到过精神刺激,这进一步印证了情绪因素对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
因此,学习《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理论,对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保持情绪平衡:避免过度的情绪刺激,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情绪失控。
培养积极心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多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改善情绪。《黄帝内经》提倡“不妄作劳,劳而不倦”,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黄帝内经》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生理节律。
健康饮食: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暴饮暴食。《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的原则,强调合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社交互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学会放松: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黄帝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强调保持内心的宁静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寻求专业帮助:当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虽然《黄帝内经》提供了许多调摄情志的方法,但在必要时仍需借助现代医学手段。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绪调节与养生的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古老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之道。通过学习和实践《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