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寻觅中华诗韵 领略长江风采——走进“川味儿”满满的长江之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寻觅中华诗韵 领略长江风采——走进“川味儿”满满的长江之歌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5A01SPZ00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无数文人墨客为这条巨龙般的河流镶嵌过璀璨夺目的文化珍宝。那些动人的诗篇与文段,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隽永的光辉。

宜宾市南溪区“长江第一湾”(罗平 摄,图源:四川日报)

四川与长江有独特的渊源。先秦时期,《尚书·禹贡》之中就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句,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四川的岷江。这一说法得到古人广泛认可,直至明代徐霞客写下《溯江纪源》后,人们才逐渐将金沙江视作长江之源。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游历四川,无数四川文人被长江哺育,他们共同为长江(金沙江、岷江)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与佳句。让我们跟随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杨慎等“大咖”的步履,一起走进“川味儿”满满的长江之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的“川味儿”长江之歌

李白从小在四川生活,他对长江的书写,萦绕着乡音乡情、风味独具。

唐代,人们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公元720年,李白游览成都,登上散花楼极目眺望,只见岷江的内江(即锦江)分为两支环抱成都,滔滔南下、东奔大海,于是写下气势磅礴的“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登锦城散花楼》)。

约724年,李白带着家乡的情思,顺岷江而下,从三峡出川。经过乐山、宜宾一带,他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漫漫人生旅程,无论甘苦,只要看见长江,李白就会感受到纯美的家乡情愫。

758年,他在长江上乘舟东下,望着从四川流淌而来的长江水,心扉好似点缀着烂漫桃花的江面。他想四川了,写道:“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荆门浮舟望蜀江》)

李白还为长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比如,759年,他从重庆到湖北,写下著名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李白画像 梅凯作 四川省方志馆 藏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川味儿”长江之歌

759年,杜甫从陆路入川,他的草堂,就建在浣花溪畔,浣花溪是岷江内江的一条岔流。他为浣花溪、锦江写下了无数诗歌,因为他知道这里是长江的“源头”地界,所有这些诗歌里有许多对长江的畅想。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当时,唐玄宗入蜀,改成都为“南京”。杜甫曾沿着锦江的上游清水河往郫都一带而去,望着漫天细雨,感慨生命渺小如成都之雨,终将汇入河流,成为长江中的一滴水珠,他写道:“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

杜甫家门前的浣花溪注入锦江,一直南下眉山,从宜宾、泸州一带出川,765年夏天,由于好友离世,杜甫在无奈中与家人离开草堂,沿着这条水路出川。

行至川东一带(今重庆奉节),这位关心民生的诗圣,自觉暮气深重、体弱年衰。他站在长江边,遥看遥远的湖湘地界,回望居住过的四川成都,写下了旷世之作《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画像 梅凯作 四川省方志馆 藏

我家江水初发源

——苏轼的“川味儿”长江之歌

苏轼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很骄傲,因为大家都说长江的源头,是流经他故乡眉山的岷江。1070年,苏东坡在江苏曾“官宣”过:“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

事实上,苏轼关于长江的书写还有很多。他的一生反复吟咏“长江”,在江水中寄托了情愫万千的人生感悟。

1059年,苏轼从水路出川,沿江写下诗歌44首。在乐山,他描绘了三江合流的壮观景象:“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初发嘉州》);在宜宾一带,他写下“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其间,他创作诗词文赋札740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与长江有关的经典作品,早已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丰碑。

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得知友人张伯温要去自己的家乡四川做官,而且是到他非常熟悉的乐山,他写下一首《送张嘉州》,诗中特别引用老乡李白描写长江(岷江)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苏轼画像 梅凯作 四川省方志馆 藏

姓名未死终磊磊

要与此江东注海

——陆游的“川味儿”长江之歌

陆游是在四川长期生活的又一位大文豪。

1170年,朝廷让陆游到川东做官,任夔州(今属重庆)通判,他耗时157天才到达夔州,一路上都在写“日记”,这份“日记”有3万多字,即《入蜀记》。在《入蜀记》中,他记载了大量长江流域的鱼类和珍禽异兽资料。

1172至1178年,陆游先后在成都、蜀州(今崇州)、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自贡荣县)任职。

由于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江,故在西汉初年,成都就修建了供奉长江之神的江渎庙。《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江水,祠蜀。”江渎庙旁边,还有风景秀丽的江渎池(即成都市区上莲池的前身)。

“浮生何处非羁旅,休问东吴万里船……”陆游到成都后,很喜欢在江渎庙一带游玩,写下《月夜江渎池纳凉》《江渎池醉归马上作》《江渎池纳凉》等多首诗歌。

当然,陆游和杜甫一样,认为成都是长江的“源头”地界,诗歌里有许多对长江的畅想。比如,他在都江堰游玩时,望着滔滔岷江,写下正气凛然的“姓名未死终磊磊,要与此江东注海……”(《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

陆游塑像(蓬州闲士摄于成都崇州市街子古镇,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的“川味儿”长江之歌

明代四川状元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杨慎生活的年代早于徐霞客,故他也认为岷江是长江正源,他在《孟津》中写道:“岷源千万里,何处是江浔……”在《长江万里图》中写道:“五才坎德迥灵长,万里岷山始滥觞……”

苏轼画像 梅凯作 四川省方志馆 藏

对于长江真正的正源金沙江,他也多次吟咏。杨慎从1524年被谪戍云南,至1559年逝世,35年间多次渡过金沙江。如,1535年,杨慎从云南回四川省亲,写下《宿金沙江》:“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杨慎也写过川东一带(今属重庆)的长江,比如他在《蜀中竹枝词 其七》中写道:“神女峰前江水深,襄王此地几沉吟。”

川南泸州一带的长江寄托过他的无尽愁思,比如他在《西江月 泸州发船,王云巢携翠容相送》中写道:“载酒春江画舫,题诗红泪罗襟。江头离别一何频……”

当然,最有名的是他在川南写下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之句,凝练地抒发了古往今来永恒的岁月畅想与人生感慨,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四川,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里的长江之歌充满了浓郁的“川味儿”。

这些诗篇,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得以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对长江的敬仰与眷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