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毕业生将达1222万,就业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2025年大学毕业生将达1222万,就业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2025年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222万,比2024年增加43万。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10年大学毕业生规模还将持续扩大。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快速提升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与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变化
为什么00后而不是90后被认为是"最卷"的一代?虽然90后这一代出生人口更多,但200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3%,而到00后上大学的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48.1%。
从高考报考人数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四年前的报考人数为1071万,2024年达到1342万,预计2025年将超过1400万,到2031年将达到顶峰。
这意味着未来将面临一个比预期更长的就业困难期。当前,新生儿数量已大幅减少,幼儿园面临生源短缺,小学生数量开始减少,中学生增速放缓,但大学生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就业市场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面对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而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的现状,教育部近期发布了一些新政策,如将大学生就业纳入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打击虚假招聘和恶意解约等。然而,如果没有具体的监管处罚措施,这些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就业环境。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多种稳就业举措,包括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求职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高校也加大了硕士和博士的扩招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节点。
此外,国企和机关单位增加了扩招力度,鼓励大学生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但这些政策性岗位的容量有限,且最终大学生仍需面对真实的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 大学生求职时间提前:调查显示,3.7%的大学生提前一年多就开始准备求职,未来可能需要在大二就开始找工作。
- 职业选择困惑:应届生拿不到offer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这反映出高等教育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 求职偏好:2024届大学生中超过六成向央国企投递简历,而民企仅占18%,尽管民企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
- 行业变化:传统校招热门行业如互联网、教育和地产面临调整,而新兴行业如芯片、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也逐渐放弃大规模招聘。
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低就业增长或无就业增长的问题。虽然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贸易顺差破万亿美元的国家,但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卷价格、卷成本、卷人力"的模式。
2023年全国劳动者周工作时长达到20年新高的49小时,相当于每天工作9.8小时,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虽然短期内有助于提升竞争力,但长期来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面对内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以及外部贸易壁垒的挑战,中国需要转变过去依赖投资拉动产能的增长模式,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