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吃狗肉史:秦汉时期是餐桌美食,唐宋之后地位下滑
古代中国吃狗肉史:秦汉时期是餐桌美食,唐宋之后地位下滑
在中国古代,狗肉曾是一种珍贵的食材,甚至被列入“八珍”之列。从先秦时期的皇家宴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餐桌,狗肉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狗肉的地位逐渐下滑,最终演变成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将带你走进中国古代的“狗肉史”,探寻这种食材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先秦时代中国人就吃狗肉
最早记载狗肉膳食的,是吃狗肝。《周礼·天官·膳夫》记载着古代的膳食八珍,所谓“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其中肝膋,便是指狗肝。做法是以网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从《周礼》记载看出,当时的人吃狗肉,已将狗的各种器官分而食之,并经过精确加工烹饪。
另一部书《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可见至少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是吃狗肉的。《孟子·梁惠王上》也记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狗与鸡、猪并列为肉食。有人说狗肉不上席,其实通过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最早的狗肉不但可以上席,而且被列为“八珍”,天子才能享用的。作为一种人类享用的肉食,狗肉很有可能是最早被送上宴席的美食之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狗肉也上了普通人享用的宴席。这从越王勾践鼓励生育的政策上可以推测。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卧薪尝胆。为了鼓励越国人民生育,勾践规定: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国家赠送他们两壶酒和一只肉狗,而生女孩的人家,则赠送二壶酒和一只小猪。天子享用的美食,被勾践用来鼓励越国人生育,可见力度之大。而且,从这个记载上可以分析,狗肉那个时候比猪肉值钱。
唐宋以后,狗肉的地位渐渐下滑,因为其他更多的肉食摆上了中国人的宴席。狗肉个子小,又不易长大,当然不如猪、羊等其他牲畜。但国人吃狗肉从来没有退下宴席。《水浒传》曾记载鲁智深吃狗肉的事,“只见墙边砂锅里煮著一只狗在那里”,可见当时做狗肉的方法,是砂锅炖。“那店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狗肉,蘸著蒜泥吃”,当时吃狗肉的方法,是炖熟了蘸蒜泥吃。
唐宋以后狗肉渐被其他肉食取代
唐宋以后,狗肉的地位渐渐下滑,因为其他更多的肉食摆上了中国人的宴席。狗肉个子小,又不易长大,当然不如猪、羊等其他牲畜。但国人吃狗肉从来没有退下宴席。《水浒传》曾记载鲁智深吃狗肉的事,“只见墙边砂锅里煮著一只狗在那里”,可见当时做狗肉的方法,是砂锅炖。“那店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狗肉,蘸著蒜泥吃”,当时吃狗肉的方法,是炖熟了蘸蒜泥吃。
明朝的李时珍对狗有深刻的研究,他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善守,食犬体肥供馔。”什么样的狗适于打猎,什么样的狗适于看家,什么样的狗适于吃狗肉,皆有研究,而且,他还认为吃狗肉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记载了四种有狗肉的药方。因为狗肉的地位逐渐下降,慢慢才有了“狗肉不上席”、“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发展到现在,因为有了更多的宠物犬,人们对自家养的狗有了感情,所以产生了一大批动物保护主义者,号召大家不要吃狗肉。但对于吃货来说,不让吃味道鲜美的狗肉,简直他们是一种折磨。所以,关于吃狗肉还是不吃狗肉,自然形成了两派,且争论得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