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的最快方式:长期处于“信息茧房”
废掉一个人的最快方式:长期处于“信息茧房”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本文通过多个真实案例,深入剖析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喜欢的,自己认可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被这些同类信息包围成一个"蚕茧",形成桎梏。这些"蚕茧"把不同圈层的人,分割成不同的"孤岛",彼此之间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例如,香港富豪田北辰,出生在优越的家庭,名校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公司。他以自己的经历认为,穷人之所以翻不了身是因为懒,害怕吃苦,不值得同情。然而,当他参加《穷富翁大作战》的底层体验后,才真正理解了底层人的处境有多难。
信息茧房的危害
信息茧房不仅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年龄群体之间。例如,视频平台的精准推送,把不同年龄的人,分隔在不同的信息茧房;也有人主动选择待在自己的舒适领域,而不知外面的世界。
高学历的博士爸爸,为何在简单的常识题中得分如此之低?一个博士爸爸解释道:"这并不奇怪,我们这些做博士的人,做研究就是在一个地方向下挖井,挖得越深,越了解井下的世界,但抬头看到的天空却越窄,所以很多方面,我们还不如普通人。"
当人反复接收某个信息和观点时,就更容易偏信它是真的。例如,艺术家向梅被一些不良媒体造谣,即便在向梅本人出来辟谣后,却依然有人相信谣言。
网友@小琳 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经历:过年回老家,和亲戚闲聊,当提到自己在大城市的工资后,亲戚竟嘲讽他:"读那么多书,在大城市有什么用,还不如做直播。"因为亲戚看到的是,身边很多人在家做直播,月入好几万,还不费劲。无论小琳怎么解释,亲戚都觉得自己见到的才是真的,比她懂得更多,见得更广。
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主动获取信息,拒绝投喂
盲目的人,摄取海量信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清醒的人,筛选有效信息,更新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认知。进行主题搜索式阅读,同个主题,多看不同作者的看法和观点,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一件事。看新闻挑选官媒网站,更有可信度,不随意相信没有证据的传言。接纳与自己相反的观点,并试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少刷视频,多看书
空隙时,人的第一习惯就是刷手机,累了放松下,没有问题的。如果把午休、吃饭、排队、睡前、通勤路上的时间都用来刷视频,就会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短视频是短时的感官强烈刺激,一直接收会让大脑处于不思考的状态,久了大脑就会麻木退化,注意力也会下降。而且短视频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甚至还会带偏我们的认知。而书籍就不一样,一本书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个创作者多年的见识与积累。读的书越多,就会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打开思维转换的开关。书籍的最大好处就是,我们能随时停下思考,去发挥更多的想象,不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多与不同的人线下交流
每个人都有一套思维模式,见的人越多,越会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有很多事没有对错,只是角度不同;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情况不同。读过的那些万卷书,需要见万种人才能理解和消化,也需要走万里路去验证。见不同层次的人,听不同的故事,获取不同的经验,尽量避免信息"茧房"带来的束缚。看得见成功之人的魄力和勇敢,但不迷信权威就是正确;能体谅小人物的困境与挣扎,但也不会看不起他们的坚持与智慧。网络世界虽有需要的精神食粮,但线下世界的人间烟火才是生活的主旋律。多走出去,见现实中的人,让偏见和固执在交流中消融。
在人际交往和信息选择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和思维相似或经历相仿的人建立联系。随着思维习惯的养成,改变的难度和成本就会越来越大。当你逃避、忽略、反感那些与自己思维不同的人和截然相反的观点,也就失去了兼听则明,深度思考的能力。然而,真实的世界是多元和多面的。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言:"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并行不悖,才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愿你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与己不同的观点和思维,积极地学习和沟通,丰富自己,拓宽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