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满足好奇心,就能激发正循环学习!亲子互动“3要4不”,决定孩子的优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满足好奇心,就能激发正循环学习!亲子互动“3要4不”,决定孩子的优势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5048

孩子初来乍到这个世界,任何事对他们来说都很新鲜,第一次爬到另一个房间、第一次品尝“大人”的食物、第一次照镜子……因为好奇,孩子会想多方尝试。

《孩子盧,你要比他更盧》作者、阳光种子职能治疗所所长苏文清指出,0~6岁是大脑发育黄金期,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学习参与度,而学习参与度来自孩子有主动学习的动机,而这个动机就是从“好奇心”出发。孩子有了好奇,就会想去探索,从中获得某些能力,有能力之后,就会驱使他继续钻研,“当它变成一个正循环,就形成一个‘学习齿轮’,自然而然地转动。”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幼教系专任讲师周姍姍亦表示,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0~6岁的好奇心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若孩子能一直保有好奇心,对新事物能主动探索,他就能持续不断累积跟掌握知识,也更能因应快速变动的AI世代。”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会带来什么优势?

1. 促进感觉统合发展,学习更专注

KidPro医学级儿童发展教育团队创办人黄暐恬指出,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好奇,会想去尝试、感受与观察,就会接触到很多感官刺激,这样的刺激会促进大脑不断累积经验及感觉讯息,经过解译、整合后,会让人产生一个“适切的行为”。

而这个过程会促进孩子感觉统合的发展,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连串的,包括孩子未来适应性会比较好,进而情绪也会更加稳定。接着,孩子的反应速度也会较快,连带的动协调性也好,比如平衡感、握笔姿势、阅读能力(因为眼球动作控制好,看书才不会跳行漏字),还能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杂音,进而能更专注学习。

黄暐恬曾遇过一个国小一年級的小男孩,明明很聪明,甚至学习能力都已經到二、三年級的程度,但她卻很痛苦,因為她沒辦法專心,導致在學習中遇到很多挫折,結果發現是感觉统合出状况。因为同时要看、要做动作、并写出来,“若把大脑比喻成电脑的话,感觉统合发展好,CPU跑得快,才能发挥孩子的学习效率。”

2. 促进认知发展,聪明有自信

好奇心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因为孩子会观察到许多现象,并且建立因果关系,比如“倒水”这件事,孩子一开始一定會對不準水杯、或把水倒到滿出來,但當他一邊探索、一邊觀察、一邊累積經驗,他會慢慢修正自己的行为,下次就不會再做没效率的事情,或犯同样的错误。最后他还可以推理、类化,遇到类似的情境,如:舀汤到碗里,也能跟水杯的经验产生链接,知道要控制好水量,才不会洒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从错误中学习。苏文清指出,有了学习欲望,就会展现某种能力来获得某项成就,在练习的过程中越来越熟能生巧。如此一来,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自信心、问题解决、逻辑推理、计划组织的部分,都会发展出来。

三种亲子互动,让孩子永保好奇心

周姍姍认为,“在孩子探索的时候,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時間与空间,在旁支持与陪伴,跟著他们一起观察,在孩子提問时能有适当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提出以下3点互动建议。

1. 给孩子适当的鹰架,立即性的回应

孩子对新的事物感到好奇,就会提问,周姍姍建议父母把这个问题,加以引导,变成一种探究式问题,也就是把孩子提出来的“为什么”,变成“我想要找到答案”,让孩子试著假設各种可能,再陪著他驗证、找答案。這樣的做法可以延續孩子的好奇心,進而發揮探究精神,如此一來,他學習到的知識就會更豐富。

很多研究都显示,父母若能在孩子问问题时,立即给予适当的回应,是让孩子维持学习动能很重要的关键,比如:“哦?原来这样啊!”、“你覺得这个可以这样做呀!”当然,孩子的問題常常天马行空,有時大人没空,或不知道如何回答时,該怎麼办?周姍姍建议父母可以说:“那如果我也不知道,我们该怎麼做?”、“妈妈现在有点忙,我们可以明天再去找答案,或是你也可以先想一想可能的结果。”

2. 让孩子感觉安全

周姍姍曾做过“正向父母行为,是否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研究,发现到,父母积极关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安全依附,有助于他探索。孩子因好奇心而探索,但這必須建構在孩子感到安全的基礎上,没有安全依附,孩子就会黏著父母,即使有好奇心,也無法放心的探索环境。“有安全依附的孩子,通常有一对能够鼓励他、支持他、让他有信心去找答案的父母。”周姍姍如是说。

3. 探索多样化的环境

学龄前孩子的大脑,突触会发展得很快,所以想维持孩子的好奇心,提供一个丰富、多样化的环境很重要。周姍姍提出一个研究发现,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下的提問,与只看图片的提問相比,前者的提問較多、也較丰富,因为自然环境会使孩子接收到很多的感官刺激,因为好奇心而探索的本能就会更加显現。

4种教养行为,恐抹煞孩子的好奇心

1. 过度保护

没碰过的東西,孩子都会很好奇,比如看到妈妈在洗米,他也想摸摸看;在公园散步时,一下子蹲下来摸石头、一下子又是捡树叶。但大人若出声制止:“很脏不要摸!”过度的保护与禁止,会剥夺孩子探索的机会。黄暐恬指出,“适度的保护是,在让孩探索的同时,也要教他们安全判断,不让他接触危险,其实更危险。因为不知道被阻止的原因,反而会趁大人没注意的时候尝试。”

所以平常陪孩子时,保持警觉,如果有发现他下一步可能会做出危险的动作时,大人的手就要伸过去挡,然后告诉他:“这个脏脏,不能放嘴巴”,玩完之后带他去彻底的洗手或消毒,也要说明清洁的原因。

2. 怕孩子失败

大人常常会认为自己吃过的米比孩子多,社会经验丰富,不希望孩子去“踩雷”,或是受不了孩子因为受到挫折而哭泣,因此当孩子想尝试一个大人觉得会失败的方法,你就告诉他:“你那样不会成功的。”怕孩子失败而过早介入、给方向、给答案,慢慢地就会养出一个退缩的孩子,一旦他遇到问题,怕做错被骂,就只會跟父母要答案。

3. 限制玩法

玩具的玩法本来就没有限制,但如果家长在陪孩子玩玩具时,出声提醒或责备:“你怎么可以把这两个放在一起玩?”、“积木是拿来叠的,不是拿来当菜炒”、“是这个吗?是这样吗?”等限制孩子玩的方式,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养出一个没有自己想法、缺乏自信的孩子。

4. 对孩子要求过高

对孩子要求过高、要他超龄学习也会剥夺孩子的好奇心。比如:0~2岁的孩子正值感官学习期,因此吃饭时多少会用手抓取食物或玩食物,但大人却用4、5岁孩子才能做到的餐桌礼仪来要求他,实在为难。

本文原文来自未来Family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