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学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武科大学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四学生余可多,作为第一作者在材料科学领域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发表了高水平论文,相关内容被SCI(科学引文索引)冶金工程一区期刊收录。
该论文题为《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Nb and V on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pearlite in high-carbon steels using in-situ method》,研究采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了珠光体的形成过程,并深入对比分析了添加Nb(铌)或V(钒)后,珠光体形核机制、形核率、长大速率等变化规律。这一研究对铌钒微合金化高碳钢的工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提升高碳钢力学性能,并为推动钢轨、桥索钢等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理论参考。
余可多的科研之路始于大二时系里组织的科研入门课程。在周明星老师的指导下,他以第二作者身份在《材料热处理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后,余可多继续在周明星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对珠光体形核与长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在新的研究实验中,余可多需要在一帧帧的图片上勾勒出每个珠光体的晶界,分析其尺寸变化,整个过程需要一直盯着电脑屏幕,分辨图片之间细小的差别。“非常繁琐而且对眼睛很不友好。”余可多说,“每次的实验数据处理都非常耗时,碎片化的时间效率不高,往往需要多天的时间。通常早上八九点开始准备,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
但余可多却常常苦中作乐。“做实验时可以看到每一个珠光体团簇的长大、碰撞。从刚开始寥寥无几,到后面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直到最后铺满整个观察画面,非常有意思!”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观察微观层面的动态变化,不同于课本单一的理论,观感上很新奇,也激发了他继续研究的好奇心。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余可多白天上课,只能在晚上查找大量文献参考,总是半夜十二点过后才把自己的疑问发给周明星老师,但通常十分钟不到就收到了周老师一连串的语音,有时还转发来一本电子版的书告诉他哪一章可以多读读。“本想着等老师白天再回复的,但他总是很及时地连上了我的思路。”余可多还介绍,周老师每次批阅论文时看得都非常仔细,论文的修改都是手把手逐句修改,特别是理论阐述的部分。
“接下来在准备留学申请,想继续在材料领域深造。”余可多表示,将来会继续参与相关科研,积累宝贵科研经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