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地建筑·红河篇 | 建水朱家花园:西南边陲大观园
滇地建筑·红河篇 | 建水朱家花园:西南边陲大观园
朱家花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一座融合汉族建筑艺术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大型园林式私家花园。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众多古民居建筑中,园林式私家花园建筑是其中最亮丽的风景。其周围开敞、体量恢宏,山、水、绿化点景到位,彰显出房主的气量、财富以及生活情趣和审美水平。从建水现存的朱家花园、张家花园、杨家花园等类似建筑中,我们不难看出特定的建筑理念及思想文化特质。其中,朱家花园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精品。
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古城中心的翰林街中段,为清末光绪年间富商大贾朱成章、朱成藻兄弟及子侄朱朝琛、朱朝瑛(字渭卿)等两代人,耗费大量积蓄和精力,前后历时近三十年,经过不断增修和扩建,于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才建成的家宅和宗祠。
朱家花园整座建筑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置,为当地“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山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并列联排,又变通组合而成的大型建筑群体,有大小房舍214间、天井42个,占地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其房舍鳞次栉比,院落层层相套,巷道纤曲通幽,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
门房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朱家当时的繁荣,从大门上就能看出。大门为有厦垂花门楼,三叠水式。门头上方三重檐枋,高下排列,错落有致,门楼雕刻精致,三重檐上雕镂着“鱼跃龙门”“福禄寿平”等富有寓意的图案。在内宅、宗祠和后花园等地方,也有数不清的梁栋、格门、窗棂,无不雕龙画凤、描金绘彩,且雕工精致、造型生动。
朱家花园是建水珍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是汉族建筑艺术和当地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雕刻绘画吸纳了少数民族的内容和技巧,增添了其特色。朱家花园的布局十分重视住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花园内种植着竹木花草,建有荷花鱼水池,保留着稻田,使居所融入江南水乡景色。水上戏台使观众感到空气清新;门窗雕刻精细,内容多样,既有利于通风,又使人感到美观;房内的床、桌、椅、凳等均是紫木雕,是清代风格的体现。
园林,是时代的微缩,园林的命运,总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朱家花园生动地记录了动乱年代一个家庭由盛转衰的命运。
1915年,袁世凯在北京称帝,蔡锷、唐继尧在云南首发护国起义,而此时,朱朝瑛逆流附袁,投靠了袁世凯手下的龙济光,与龙济光之兄龙觐光一起夹击护国军,后被护国军所打败。战后,朱家财产被没收,遭到抄家。直到1922年,唐继尧感念朱家辛亥革命有功,始发还家产。1927年,唐继尧死后,龙云执掌云南军政大权,此时朱朝瑛任个旧、蒙自守备军司令官,双方激战七昼夜,烧毁店铺上千间,死数百人,酿成惨祸。战后朱朝瑛入狱,朱家巨额家产被国民政府抄为公有,偌大的家族作鸟兽散。从此朱家的花园自然也不再属于朱家,朱氏家族在一个新旧交替的乱世灰飞烟灭,所幸花园留了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家花园被收为公产,曾作办公用。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朱家花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建水县人民政府接管朱家花园,经全面修缮后,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2013年3月,朱家花园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今,历经百年沧桑的朱家花园游人如织,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游客既慨叹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又为中国建筑蕴含的人文之美所折服。
朱家花园不仅仅是建水旅游的一个景点,更是一颗代表着滇南文化底蕴的璀璨明珠。
文字资料来源于:书籍《老家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