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装备精良的北洋舰队为何惨败?
甲午海战:装备精良的北洋舰队为何惨败?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与日本交战中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但也是中国战败最惨的一次。北洋舰队作为当时清廷斥巨资打造的海上力量,为何在甲午海战中被日军轻松击败?本文将从北洋舰队的实力、日本联合舰队的准备以及战败的具体原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北洋舰队的真正实力
据统计,清廷当时对海军的总投资约为一亿两白银,在这样的天文数字下,北洋海军本身实力还是过硬的。清军当时的北洋舰队是组织完备齐全、管理制度健全的。早在北洋舰队建立时,其制度就参考了西方严格的海军制度,对各级官兵都有详细的要求。
舰队训练也不拖沓,十分辛苦。“日夜操练,士卒欲求离舰甚难,是琅精神所及,人无敢差错者”。这是当时训练舰队时的情况,可知北洋舰队不像传闻时那样训练懒散,至少,在训练这关上,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当时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这样评价北洋海军:“其发号施令之旗,一目了然,诚非轻心以掉之者。”
在装备方面,我们来看看舰队中的定远舰和镇远舰,排水量达7335吨,装有12英寸口径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英寸,完全称得上当时亚洲第一第二的舰只。日本方面也承认,惊叹其为“东方巨擘”,在作战计划中也是将此两舰视为掌中钉。为了应付清军的这两舰,日方当时还特意搞了一个加速造舰计划,搞了一个专门针对定远、镇远二舰的“三景舰”,直到战争开始,所谓的“三景舰”也还是远不如定、镇二舰。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定远舰和镇远舰被中数百弹,且还被日军的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然而“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就证明了二舰的威力之大。
甲午海战爆发前两个月,李鸿章还亲自整阅军队,命令北洋海军进行演习,“攻守兼备,备极奇奥”、“中靶在七成以上”,舰队演习状态很好。
可以说,不管从哪方面看,这支北洋海军是足以在一场大海战中风起云涌的,可能也是清廷有如此的舰队,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在两月后对日宣战,毕竟,当时的清廷可谓是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会举起枪杆战斗。
日方联合舰队的实力
面对着当时训练有素又装备精良的北洋舰队,日本并不敢大意。当时英、美、俄等国普遍都更看好大清,日本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把握,于是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一是如果能歼灭北洋舰队取得制海权,那就海陆并进与清廷决战;二是如果双方实力相当,不能拿下制海权的情况下,就派遣陆军往朝鲜方向进犯中国;三是若自己惨败,舰队损失惨重,则撤退以陆军驻守本土,防范清廷进攻。
为什么日本这么不自信?原因还是北洋舰队当时可以说是纯金打造的。据统计,日本政府对当时的日本海军投入大概只有北洋舰队的百分之六十,也就是六千多万两白银,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己投资比别人少,自然是心里发憷。
我们来看看日本联合舰队的规模,后来参与黄海海战中日本有12艘军舰参与,而北洋海军有14艘。并且日本舰队还有部分是临时改装的,比如西京丸,它就是一艘商船改装的,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火炮。不过整体上来比较的话,日军联合舰队排水量约40840吨,而北洋海军则是35346吨。可以说双方各有优劣,然而结局却是碾压式的一边倒。
被碾压式败退的缘由
1894年9月17日,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相遇于黄海海面,这场战斗决定着中日两国后来的走向。
北洋舰队本来计划采用的是战斗阵行是“分段纵列,行犄角之势”,然而在实际战斗时,则变成了“两翼雁行阵”,由于不熟悉的原因,阵型自然保持不了多久,等到日军绕后时,北洋舰队已然阵型混乱,但这时北洋舰队指挥的好的话尚还有一战之力。
舰队定心丸定远舰率先开炮,不料的是,这一炮非但没有击中敌方,而且反震断了自家搭于主炮的飞桥,总指挥丁汝昌也因此身受重伤。战斗一开始,自家总指挥就倒下了,这怎么打?这场海战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基本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作战,因为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来指挥舰队。直到战斗快结束时,才有一名军官升旗代替旗舰,而这时的指挥也只能下达撤退战令了。
并且在战争中,北洋海军中的情报系统也是一团混乱,可能是由于对舰队的自信,他们不愿意接受失败。济远舰受伤,上报“风闻日本提督阵亡”,丁汝昌重伤,上报“日船派炮将定远望台打坏”......直到舰队全灭时,还在谎报军情,还不愿接受失败,还沉溺在昔日的繁华里。
可以说,惨败的根源还是人员的腐朽,有再好的装备,人腐朽又有什么用呢?倘若当时有人英勇站出来替代重伤的丁汝昌指挥,倘若当时能虚心接受失败,而不是一昧地怀揣着虚有的自信与自尊,谎报军情,战争结果可能就不一样呢?
铭记历史,知耻而后勇。纪念甲午战争,并不仅仅只是向那缥缈的黄海扔下孤寂的花圈,更重要的是记住那个惨痛的教训——不要沉溺于往日的荣光止步不前,而应该虚心接受学习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