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了解青少年自伤行为及干预策略
痛并快乐着?—了解青少年自伤行为及干预策略
近期,临床心理科走进了几位“特殊”的患者——自伤的初中生。在咨询的过程中,医生问他们“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孩子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需要宣泄;我压力很大;不然我会崩溃......”;陪同的家长的反应基本大同小异“声音颤抖、眼眶含泪、不知所措、不知所“错”、身体拘谨.....”
如何定义?
自残,自伤等行为,可以被定义为非自杀性自伤,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地伤害身体,并且不被当前社会所认可。多发于青少年,最常见的形式是割伤,此外还有碰撞、抓挠、击打和灼烧等。大多数有自伤行为的人会用多种方法去伤害身体的各个部位。可是这种听上去就疼痛不适,存在风险的行为,为何屡见不鲜,欲罢不能?
真的痛并快乐吗?
从心理学的行为理论上来看
任何行为的保留都有其功能性,即某种行为存在积极作用,自伤也不例外。Nock教授提出非自杀性自伤的功能理论,从自动化和社会化两个方面讨论。在自动化过程中,自伤主要起到情绪调节的作用,减轻负面情绪或者诱发积极情绪。在社会化过程中,自伤减少个体负性社交,可能使个体获得关注和社会支持。
从生理机制来看
疼痛镇痛模型认为自伤的疼痛会带来内源性的阿片类物质,使得个体感觉没有那么疼。疼痛发作模型认为,生理疼痛会带来注意力转移,以调节情绪。此外,自伤是很容易成瘾的,与大脑的神经回路相连,通过自伤来达到放松的目的。自伤次数越多,“压力+自伤=放松”的回路就变得越强。
从生活环境来看
家庭中的负性氛围,严峻的亲子关系,不当的教养方式;学校中的学习氛围,管理模式,同伴霸凌等都对青少年自伤有直接影响。在面对这些高危因素时,青少年消极情绪感受无法排解,自伤便会成为他们释放情绪的首选方式。
如何改变?
在自伤行为的心理治疗中,行为疗法有较好效果。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情绪调节、痛苦承受、正念训练以及人际技巧。此外,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也有一定效果。
在平时有些小策略可以暂时规避一下自伤的危险行为:
- 以握住冰块,用弹力绳弹自己等代替;
- 用红色的笔在想割伤的部位划一道“划痕”,再用黑笔进行“缝合”;
- 冷静时丢掉可以自伤的工具,并拍照记录,从空间上形成隔绝。
最重要的是!!!自伤行为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青少年不断成长,阅历不断丰富,他们会有更多能力来应对挑战,最终选择与自伤行为“诀别”。
最后要告诉我们饱受痛苦的青少年们,一定要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包括信任的亲友,专业的心理工作者等等!
本文原文来自河北省生殖健康医院和河北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