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趣谈戏说传统中医核心内容:五藏和五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趣谈戏说传统中医核心内容:五藏和五志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9325543_100109541

现代医学的五脏定义,其实来源于中国古代,《黄帝内经》明确记录的五脏(五臟)理论和相关的解剖学结构,都是成体系的,并且那个时候就形成了气质系统的研究,直到今天是没有任何突破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把人体的五脏研究透了,有形的结构,无形的理论和机制运作,都是明明白白的,现在的医学,不管中西医都还在抄作业而已。

这个五臟的臟字是月旁和一个藏字,这就涉及到中医的另外一套独有的体系,现代西医是搞不懂的,就是情志系统。

比如,肝不仅从物质上有肝藏血的功能,这个大家都知道,这是有形的研究,现代医学最喜欢搞的。

五藏的第一层意思:肝藏血,肾藏精,肺藏气,还有就是心藏什么?脾藏什么呢?

可能很多人,看过《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但是仔细去弄清楚,罗列出来,估计就少了,更别谈相信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了。

到这里,如果反应得过来的,中医功底不低了。

这里就等大家思考三秒之后,给出自认为的答案吧。

就是:心藏神,脾藏意。

(上图:谦和既济团队创作五臟图,原创)

五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肝藏魂,肾藏志,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

也许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这五臟的两层意思中,怎么都是“心藏神,脾藏意”,再说了,这个“神和意”,都是无形的吧,而第一层意思中的“血、精、气”都是有形的,怎么就藏了两个无形的“神”和“意”了呢?

能够看到这一细节,其实离答案不远了,很多时候,能够客观的发现问题和面对问题,答案就轻而易举的呼之欲出。

其实,这里的心藏神的“神”就是机制,系统运作机能,脾主意的“意”也是脾系统的精微消化功能这套工作机能,中国古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高度总结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是“道”?什么是“名”?这就是高度的抽象总结。

一、心系统的工作原理

现代医学视角

在现代医学中,心脏被视为一个肌肉泵,其主要功能是泵送血液,确保血液在全身循环。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这四个腔室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瓣膜系统相互连接,以确保血液在心脏内的单向流动。

在中医学中,心脏被视为君主之官,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环运行的功能。

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心血的滋润濡养。

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心藏神:

“神”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心藏神,意味着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全身安泰。若心血不足,或血行失常,则会出现精神恍惚、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或烦躁、神昏狂乱等心神失常之症。

二、脾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现代医学中,脾脏是一个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血液过滤、免疫功能、储存血液和产生血细胞等多种功能。脾脏通过毛细血管网对血液进行过滤,清除老化、异常的红血细胞、异物和病原体等有害物质,从而维护血液的纯净和健康。同时,脾脏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储存和激活免疫细胞,引发免疫应答,加强机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此外,脾脏还能储存一部分血液,作为身体需要时的储备,并在某些情况下释放储存的血液以维持血压和供应足够的氧气。

在中医学中,脾被视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统血。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后者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气充足,则能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脾气虚弱,则可能导致便血、尿血等出血病证。

脾系统的工作原理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体现为血液过滤、免疫功能、储存血液和产生血细胞等功能,而在中医学中则主要体现为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和统摄血液的功能。这些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免疫功能。

同时,《黄帝内经》中依然用“神”和“意”来表达无形的五藏的那个东西。

于是这里“神”、“志”、“意”就和“魂魄”这种无形的情志系统对应起来,这类五藏中所藏的就是情志,也叫做“五志”,也叫做“五神”,甚至也可以叫做“五意”也可以叫做“五情”当然在情志体系中,我们更多的是谈“七情”,其实就五臟所藏的就是五套系统。

这套系统,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木系肝藏魂:

“魂”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一些非本能性的心理活动,如感情、情志活动等。这些活动被归为“魂”的功能。

肝藏血,魂随血而藏于肝。若肝血充足,魂得所养,则人的情志活动正常,精神饱满,思维敏锐。反之,若肝血不足,魂失所养,则可能出现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等情志异常的表现。

水系肾藏志:

“志”指的是意志和经验的存记,是记忆的保持和心理活动的指向与集中。

肾藏精,精能化髓,髓通于脑。脑为志所居,因此肾与志的关系密切。肾气充足,则人的记忆力强,意志坚定。反之,若肾气不足,则可能出现健忘、意志薄弱等表现。

火系心藏神:

“神”在中医理论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的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心为神明之脏,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心藏神,意味着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全身安泰。

金系肺藏魄:

“魄”是与身俱来的、本能性的、较低级的神经精神活动,如新生儿啼哭、吮吸、非条件反射动作和四肢运动,以及耳听、目视、冷热痛痒等感觉。

肺藏气,气舍魄。魄的活动以精气为物质基础,肺主皮毛,魄司痛痒等感觉;肺主声,魄司啼哭;魄主本能反应与动作,运动由宗气所推动。因此,肺与魄在功能上是密切相关的。

土系脾藏意:

“意”是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

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意为脾所主,因此脾气盛衰直接影响意的活动正常与否。脾虚则易引起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及智力下降等表现。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五藏)藏神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五脏与人的情志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调理人体脏腑功能、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