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狙击卫兵再现——绿面俑原型真实身份研究
秦始皇狙击卫兵再现——绿面俑原型真实身份研究
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中独特的绿面俑出土以来,对于它的身份众说纷纭,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中的一个待解之谜。今年,绿面俑再次成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2009年6月13日,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唯一的绿面俑时隔10年之后是否会再度“现身”,成为全球新闻媒体翘首期待解开的“五大谜团”之一。
本文在总结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进而从绿面俑原型实际执行弓弩射手的“任务职责”,战场伪装技术是实施狙击战术的必要条件,狙击兵在“军事编制”中的数量多寡,以及绿面俑与墓主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绿面跪射俑原型的真实身份不仅是战场弓弩狙击士兵,而且是秦始皇弓弩狙击卫兵,担任双重任务;秦代存在战场射击狙击战术的结论。
秦始皇最先采用战场射击狙击战术的研究结论揭示了2200年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实际价值,体现了秦始皇敢于打破《孙膑兵法》经典军事理论,超越常规作战方式的创新军事思想,对现代军事思想也有很大的启示,对巩固和发展中国软实力有十分现实的政治意义。
绿面俑身份之谜
秦兵马俑阵是中国社会古代写实主义艺术的典范之作,是秦王朝真实军事作战形式的再现。所以只有紧紧把握符合秦时军事实际的现实主义雕塑作品的线索和信息,就能揭示绿面俑原型的真实身份。
在冷兵器时代,弓弩的出现结束了投掷武器中远距离“非精确打击”历史。弓弩的战场作用与现代枪支的作用和目的完全相同:在一定射击范围里,一是布阵密集射击杀伤对方兵阵的敌人;二是单兵作战,有选择地个别精确消灭敌方的有生目标,这就是狙击战术。
为了有力论证绿面俑是一名狙击射手的假设,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在中国《史记•留侯世家》中即最早出现了“狙击”一词:“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虽然在博浪沙这个特例中的“狙击”是埋伏暗杀的意思,与中远距离的狙击射击在技术上的含义尚有不同,但是其战术目的是一致的。说明在秦始皇时代,狙击的战术意识已经流行。
所以,作为精确射杀目标的弓弩手,绿面俑原型符合狙击兵的第一要素。
其次,众所周知,狙击战术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伪装技术紧密相连,直至今日。战场伪装技术是实施狙击战术的必要条件。最基本的战场伪装就是把人体中最易暴露部分——脸部涂成与战场环境相近的颜色。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建筑物密集度很低,战场环境大多数在野外,所以弓弩狙击兵脸部的伪装色彩毫无疑义地选择为绿色。这就是证明绿面俑原型身份第二个重要因素的由来。
第三个明证是“军事编制”的数量多寡。由于狙击战术的要求,狙击手必须是单兵作战。即使在近代和现代,狙击手都是单兵执行任务,所以狙击兵的数量在军队中的比例是很小的。这一点完全符合兵马俑二号坑弩兵军阵只配备一尊绿面跪射俑“军事编制”的事实。也可以说,只有一名绿面跪射俑的编制反证了绿面俑原型为狙击手的身份。
所以,唯一令人信服的结论是,绿面跪射俑原型的真实身份是弓弩狙击射手。
绿面俑的双重身份
在有了以上三项直接证明绿面俑原型为秦代弓弩狙击兵的证据之后,我们可以从绿面俑与墓主——秦始皇的关系,进一步考证绿面狙击兵的更加具体职责与任务:
众所周知,整个秦陵兵马俑阵的灵魂是秦始皇,所有兵马俑人物原型“事死如事生”,都是为秦始皇一个人“效忠服务”的,所以研究兵马俑就不能忽略秦始皇的因素。
秦始皇生前曾遭受过两次刺杀。所以,秦始皇必然对刺杀的危险性相当重视,配备中远距离狙杀刺客的弓弩狙击卫兵,阻止刺客趋近秦始皇的活动范围,是必不可少的警卫措施。所以,根据绿面跪射俑所在阵列位置和与墓主关系两个因素综合考虑,绿面跪射俑原型具有双重身份和任务:战时,绿面弓弩手作为弓弩狙击士兵,参加正规的战场狙击作战任务;在秦始皇外出活动时,绿面弓弩手布置在秦始皇活动地点,执行野外埋伏警卫、阻敌狙杀的任务。
研究总结
一、中国军事实践中战术创新军事思想的历史底蕴与优秀传统的明证。
根据中国著名兵书《孙膑兵法》(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经典理论:“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
二号坑是《孙膑兵法》极其完美的理论图解:二号坑内分为4个部分。位于俑坑东侧是弩兵阵。俑坑右侧是战车阵。中部是步兵战斗阵。左侧是骑兵阵。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前后修建的。秦兵马俑坑建造年代距离早于秦始皇的军事理论家孙膑只有一百多年。所以,如果说二号坑兵马俑是《孙膑兵法》“完美的理论图解”,那么其中唯一的不同的元素就是绿面俑!
中国古代弓弩狙击兵和弓弩狙击战术的存在,在《孙膑兵法》和其他中国兵书均没有提及,说明秦始皇时代实战中已经存在的弓弩狙击战术是对其一百多年前《孙膑兵法》军事理论进行了升华,在实战中加以了再创造。
狙击战术的是一种十分先进和实用的军事思想,可以促使敌军失去指挥,削弱战斗力,迅速溃败。即使在现代的超视距导弹战和信息战时代,十分前沿的“斩首战术” 或“点穴战术”军事理论,都是狙击战术思想的理论和技术的演化和延伸。
尽管古代正规战争是以对阵作战形式为经典战法,在战场上施射“暗器”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卑劣行为。但是它的战场效果是非常明显和实用的。
所以,秦始皇采用实用主义的军事思想,敢于打破正规的军事战法,敢于战术创新,证明了中国实战中战术创新的军事思想的历史底蕴和优秀传统。
二、中国是战场射击狙击战术和军事思想的发源地。
绿色,作为面部的伪装色彩,至今仍然是现代狙击兵和特种兵采用的基本伪装色。
根据资料记载,经过专门训练的狙击兵起始于1836年的意大利军队步兵。
然而,中国秦绿面跪射俑原型真实身份告诉世人:秦始皇是战场射击狙击战术和军事思想的创导者,中国是狙击兵的发源地,中国秦代战士是运用战场人体伪装技术的第一人。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绿面跪射俑原型是秦始皇的狙击卫兵和秦代存在战场射击狙击战术”的研究结论表达了2200年前中国秦代军事思想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侧面,体现了秦始皇敢于打破经典军事理论,超越常规作战方法的战术思想,对现代军事战术思想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体现了本研究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关联性和实用价值,对巩固和发展中国软实力有十分现实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