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回避式的拒绝,你读懂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回避式的拒绝,你读懂了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1/17/65719465_1146544706.shtml

在亲密关系中,回避式的拒绝往往让双方都感到困扰。一方面,回避者认为自己有权利说"不",另一方面,被回避者则可能因为期待落空而感到受伤。这种矛盾如何化解?本文将深入探讨回避式拒绝的心理机制及其应对之道。

回避也有自己的困惑,那就是自己拒绝的理由很明确也很占理的情况下,为什么对方还总觉得受伤?
难道自己不能有权利去拒绝别人的要求吗?
为什么不满足别人就好像是很大的罪过?
所以,“我就不能拒绝别人吗?”
实际上,身边的人觉得受伤是因为----
亲密关系中,有些自己的期待需要他人配合才能完成,当一次次的累加不能被配合时,会陷入委屈、伤心、难过、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不断叠加,直到焦虑过度。

回避疑问:“自己的情绪难道不是应该去处理吗?为什么要强加于别人?”
实际上:此时回伴的情绪,因为不安全感的递增,其实是被回避掌控的。
回避:“这就胡说了吧?我可什么都没干呀!”
实际上:一个人的情绪是被自己的需求左右的,只有不产生期待才不会有情绪发生。比如想见面约会,对回避有期待,情绪的快速解锁人就变成了回避。除非有良好的心理学技巧,才能依靠自己解锁,顺利的消化排除情绪。
回避:“你对我期待,我又没有强迫谁,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期待被拒后,回伴就会对拒绝本身产生各种解读,真正的情绪来源于这些被解读的想法。
对于与回避相处的人来说,通常解读拒绝有5个阶段(被拒多后):
第一阶段:愤慨
1、他不好:“有病吧?这人真讨厌,为什么这么点小事都不能配合,自私冷血没有人情味!”
第二阶段:反思
2、我不好:“这事这么做,是没考虑周全让他觉得差劲,在他眼里一定是又作又闹了。”
第三阶段:找补
3、 没有那么不好:“他一定有他的原因,我可能想多了,时机可能不对,写个小作文找补下误会应该就没事了。”
第四阶段:委屈
4、给你脸了:“该说明的也说了,该解释的也解释了,不回应不还是拒绝吗?你到底想怎么样?”
第五阶段:约见
5、创造机会:“只要见面就能解禁,误会就能消除。我必须得想个或者编个最合适的理由约ta出来见面,哪怕是直接去。”
真冲去见了,结果就会马上变成,回避原来的隐藏式拒绝彻底变成明式指责:
1、不是说忙完了再见吗?还有完没完?
2、直接不见

这是因为回避式的拒绝形式一般是:
1、不回应:要么不想满足要么在内耗中无暇顾及要么无法满足,但不想明着表达既难看又耗情绪,希望对方能读懂自己的意图,不回就是这事配合不了,至少现在做不到。
2、直接拒:一般直接拒,用词都很简洁且生硬,比如“不去,不想,没兴趣,算了,你自己去”。能如此明着说的是有一定情绪但也不至于差到极致。
3、打岔:基本上就是声东击西,转移话题。你提的事他看到了,但是他并不想参与,也不想明着拒绝,但通过打岔的方式把这件事情掩盖掉,起码一段时间内也不要再提。这种就是我对你还有情,但也不想惯着你,或者对提议没兴趣有疑义。
对于回避来说,无论是哪一种,除了明说外本质上都是先放一放拖一拖再说,没有意愿,也没有特别想清楚,或许哪一天会有冲动,但如果再要求就是强迫性质。所以ta希望能读懂的话,就当这事先翻篇。只要不再提起,过些日子自动翻篇。但如果再解释再约见,甚至是强行见,那性质就变了。
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控制。
结果就是,ta基本上会反抗。

事实上,这里面有两层契机需要“双方对拒绝重新解读”:
1、回避:“她没能解读到我的意图亦或是沟通不对,所以ta暂时没读懂我的拒绝。”
2、回伴:“ta没能理解到我的需要亦或是时机不对,所以ta暂时不能满足我。”
这两种解读里:
1、他是好的
2、我也是好的
本质上是一种高价值感的解读。
这两种解为什么能缓解情绪:
1、理解偏差:让他真正理解在亲密关系中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需要后,这并不是想控制而是关系需要相互满足,他就可以满足我或者理解我了。因为我值得。
2、时机不对:如果是时机不对,那就换个时间、换件事情合适的时候再来沟通,等大家的状态都恢复一些,尤其是自己的状态心态调整好了后,再通过高价值感的事件来创造时机,总能找到被满足的可能。
我们为什么要试着把拒绝解读为高价值感的可能性?
1、因为高价值感会把拒绝识别为暂时的,可变的。
2、高价值感的人在关系中相信希望,试着相信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得到满足。
其实回避也会时常感受被对方拒绝,因为ta的需求往往陷入隐晦暗示的形式,比如说着陈述句其实是暗示需求,说着别人的事,实际上是跟自己相关,说着以前的人与事,实际上在表达着现在的心思。所以回避时常也在感受着被拒绝,只不过另一半很难读懂。所以,回避尽管明着没有提什么需求,实则在暗示各种需求。
真懂,总是个两难的事,得练。
拒绝易伤情,多了易伤心。
所以在伤情伤心伤肺之前,先学会合理客观的解读方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