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I大模型落地的三大核心经验:挑战、技术应用与架构设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I大模型落地的三大核心经验:挑战、技术应用与架构设计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9948589_9999545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大模型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实际项目落地过程中,许多企业面临着技术与业务需求不匹配、成本控制、效果评估等多重挑战。本文将从AI大模型落地经验、RAG技术应用以及Agent架构设计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实现AI大模型的高效落地。

AI大模型落地经验分享:如何避免常见陷阱与挑战

在AI大模型项目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项目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本身的问题,而往往是在技术适配和业务需求的对接上出了问题。我们将详细讨论大模型项目失败的几大常见原因,帮助企业避免项目失败的陷阱。

1.1 从技术出发找场景,容易陷入“过度设计”陷阱

很多企业在实施AI项目时,倾向于从技术能力出发,而忽视了实际的业务需求。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做法,容易导致过度设计,增加项目复杂度和成本,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案例:某公司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提示词工程即可实现目标,但却选择了复杂的智能体设计,结果项目效果欠佳,成本飙升。

解决方案

  • 从业务需求出发:技术选型必须服务于具体业务问题,避免追求不必要的技术复杂性。
  • 深入评估需求:明确项目的实际需求,杜绝伪需求的出现,确保技术真正解决业务痛点。

1.2 技术团队对业务理解不足,导致数据与业务脱节

AI项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数据与业务需求的契合度。如果技术团队不理解业务逻辑和目标,数据策略便可能失效,项目效果自然不佳。

案例:某团队尝试开发智能客服系统,但因缺乏对业务的深入了解,导致收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反映客户需求,最终项目未能达到预期。

解决方案

  • 深入业务场景:技术团队需参与业务流程,深刻理解核心需求,确保数据策略与业务需求匹配。
  • 加强跨部门沟通:定期组织业务和技术团队的沟通会议,确保双方对项目需求达成一致。

1.3 避免技术复杂性,优先使用最小可行产品(MVP)

很多团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容易选择技术上最复杂的解决方案,如微调模型、预训练等。但实际上,简单的提示词优化或使用现有的开源工具,往往已足够解决问题。

案例:某团队在项目中选择了复杂的智能体架构,尽管知识库方案本可解决问题,最终资源浪费且项目进展缓慢。

解决方案

  • 从最小可行产品(MVP)入手:构建一个简单的可行系统,随着项目需求的变化逐步扩展和优化。
  • 优先使用简单方案:首先考虑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如果能够解决问题,不必追求复杂的技术方案。
  • 使用外部函数:如果提示词工程不足以解决问题,优先考虑通过外部函数调用来增强模型功能,而不是直接使用复杂的模型训练。
  • 使用 RAG 系统:当需求更复杂时,可以考虑使用 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但要在确保简化技术手段的前提下实施。
  • 谨慎使用微调和预训练:微调和预训练应作为最后的解决手段,只有在其他更简单的技术方案无法满足需求时才使用。
  • 优先使用现有工具:尽量使用开源工具和现有技术解决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开发和微调。

1.4 谨慎对待模型微调,避免成本过高

微调模型在某些垂直领域(如医疗、工业)中至关重要,因通用大模型无法直接满足领域需求。但微调的高成本和不可预测的结果常常导致项目失败。

案例:某公司进行多次模型微调后,效果不理想,且成本大幅超出预算,最终项目无法继续。

解决方案

  • 减少微调次数:通过提示词优化和使用通用模型尽可能减少微调需求。
  • 精细化预算管理:在项目初期,将潜在的微调成本纳入预算,避免后期成本失控。

1.5 明确项目评估标准,确保有效迭代

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是很多AI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没有清晰的指标,团队无法判断模型是否优化成功,导致项目陷入无效迭代。

解决方案

  • 设立清晰的评估指标:项目启动时,设立技术和业务的评估标准,确保每一步都能有效监控和优化。
  • 模块化评估流程:将项目分解为多个模块,逐步评估每个环节,识别问题并持续优化。

1.6 管理期望,避免项目过度承诺

AI大模型的强大能力容易让技术团队和项目管理者高估其作用,导致对客户或团队的期望过高,结果未达预期,导致项目失败。

解决方案

  • 理性评估技术能力:项目初期,技术团队需理性评估模型的实际能力与局限,确保项目目标和实际能力相符。
  • 合理管理客户期望:对外时保持透明,避免夸大技术能力,确保客户对项目成果有合理的期望。

1.7 制定明确的技术路线图与产品规划

项目缺乏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和产品规划,往往会导致项目在中途迷失方向,延迟交付甚至失败。

解决方案

  • 制定产品与技术路线图:项目启动时,明确技术和产品的路线图,设定各个阶段的里程碑,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 保持灵活的规划调整机制: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评估技术趋势与业务需求,及时调整路线图,保持项目的前瞻性。

1.8 预测技术趋势,避免重复造轮子

企业在技术选型时,需跟踪最新的技术发展,避免选择即将被淘汰的技术或重复开发已有的开源工具。否则,技术方案容易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解决方案

  • 跟踪行业动态:技术团队应定期关注行业最新的开源工具和技术动态,确保技术选型符合趋势。
  • 充分利用开源工具:在项目启动前,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确保不重复开发已有的功能和工具。

RAG技术的应用:弥补大模型的知识盲区

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尽管强大,但其知识库有限,尤其是在面对领域专用知识或实时信息时,模型可能会产生错误答案或不准确的推断。RAG技术为此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

2.1 什么是RAG技术?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通过结合知识库检索与大模型生成能力,提升了模型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RAG技术在大模型无法完全生成答案的情况下,从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再由模型生成最终答案。

应用场景

  • 基础问答:当用户提出的问题涉及专业领域或较新的信息时,RAG系统可以通过检索知识库,提供精确的信息。
  • 个性化推荐:RAG可以结合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特别适合电商、医疗等需要结合大量背景知识的场景。

2.2 RAG的优势

  • 增强模型知识覆盖:RAG通过实时检索外部数据库或知识库,弥补了大模型内部知识盲区。
  • 避免模型幻觉:RAG通过准确检索补充信息,减少模型生成不准确内容的概率。
  • 结合生成与检索:将生成式AI与检索系统结合,提高了答案的可靠性和专业性。

2.3 RAG落地的关键难点

RAG技术的落地虽然有效,但仍面临数据工程、检索效率和生成质量等方面的挑战:

  • 数据工程:如何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检索的知识库,是RAG系统成功的关键。
  • 效果评估:评估RAG系统的效果通常需要多轮迭代,初期准确率可能不高,需要持续优化。

Agent架构设计思想:大模型落地的核心

Agent架构是一种将复杂任务分解并逐步执行的思想,它在AI大模型的落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入Agent,复杂的业务问题可以被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执行完成。

3.1 什么是Agent架构?

Agent架构本质上是一种动态任务执行框架,允许大模型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应对复杂任务。不同于RAG静态的知识补充,Agent架构注重任务的规划、分解与执行,特别适用于需要动态决策的复杂业务场景。

3.2 Agent架构的核心思想

  • 任务分解与规划:面对复杂任务,Agent首先进行任务规划,将其拆解为多个可管理的子任务。
  • 分步执行与工具调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Agent可以灵活调用外部工具或子系统,确保每一步任务的准确完成。

3.3 Agent与大模型的结合

Agent架构赋予大模型更高的灵活性,能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动态地调用外部系统,并保持任务执行的连续性。这种架构特别适合在动态、多变的业务场景中应用,如金融风险管理、复杂供应链系统等。

Agent架构的关键优势

  • 灵活性:Agent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实时调整,适应多样化的业务场景。
  • 高效性:通过任务分解和规划,Agent可以高效完成复杂的多步骤任务。
  • 工具集成:Agent能够调用不同的外部系统和工具,极大增强了大模型的功能和扩展性。

3.4 Agent架构设计的方案选型

1. 基于在线平台的方案

适用工具/平台:Coze、Dify

优点

  • 零代码实现,快速上手。
  • 不需要AI技术或开发经验,易于使用。

缺点

  • 只能处理简单需求,适用范围有限。
  • 尚未完全开源,限制了定制化开发的可能性。
  • 无法进行企业级私有化部署,适合中小型或个人项目。

适用人群:需求简单的团队或个人,如希望快速实现AI功能但不具备开发能力的创业团队。

2. 基于开源项目的方案

适用工具/平台:AutoGen、MetaGPT

优点

  • 完全开源,支持二次开发,非常适合定制化需求。
  • 灵活性高,适应不同场景和行业的需求。

缺点

  • 需要具备开发技能和AI知识,适合具备一定技术背景的团队。
  • 复杂度较高,初期开发和维护成本大。

适用人群:有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或团队,具备AI项目定制化需求,能应对较高的开发复杂度。

3. 使用LangChain框架的方案

适用工具/平台:LangChain、Langgraph

优点

  • 专业性强,灵活性高,支持复杂系统开发。
  • 开源框架,广泛应用于复杂AI解决方案的开发。

缺点

  • 学习曲线较长,初学者不易上手。
  • 适合对AI模型有深刻理解的开发者,尤其是大规模系统开发。

适用人群:专职大模型开发者或有长期开发规划的团队,适合那些需要高性能、可扩展性的复杂项目。

4. 自主开发的方案

适用工具/平台:自行开发

优点

  • 灵活性最高,完全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开发。
  • 不依赖于任何第三方工具或框架,能够完全掌控开发流程。

缺点

  • 需要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技术积累,开发复杂度极高。
  • 开发周期长,维护成本高,适合长期投入的项目。

适用人群:具备丰富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或团队,专注于AI大模型开发的项目,尤其是对产品定制化要求极高的公司。

总结

AI大模型的落地面临技术选择、成本管理和业务适配等多重挑战。通过RAG技术弥补大模型的知识盲区,并采用Agent架构来处理复杂任务,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大模型的业务价值。然而,项目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本身,更取决于团队对业务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技术落地过程的细致规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