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重构时空的影像史诗
美国往事——重构时空的影像史诗
《美国往事》是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的经典黑帮电影,与《教父》和《好家伙》并称为美国三大黑帮片。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精妙的声音设计和摄影技巧,以及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声音设计、影像设计、摄影设计、转场设计和人物设计五个方面,深入解析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
《美国往事》是导演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三部曲的第三部,也被认为是其影像风格的成熟之作。《美国往事》同时是美国三大黑帮片之一,其余两部分别是科波拉导演的《教父》和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好家伙》。《教父》开创了浪漫主义黑帮片的先河,而《好家伙》则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勾勒黑帮的兴衰史。与这两部片子不同的是,《美国往事》采用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风格化表达——既有黑帮烧杀抢掠的白描勾勒,也有兄弟情义的浪漫绵延。尤其本片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利用高超的转场设计将童年,青年,老年三段不同的时空连缀在一起。通过时空的打乱重构,书写出20到60年代风云变幻的影像史诗。
本文将从《美国往事》的声音设计,影像设计,摄影设计,转场设计,人物设计等5个方面具体切入,展开对影片的详细评述。
一.声音设计
视听语言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声音作为二者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浩如烟海的电影世界中,能够出色地运用声音创作的例子却并不常见,远不如人们对摄影精彩,叙事精彩的电影留下的印象深刻。有趣的是,本片从第一帧画面之前,就展现了它精妙绝伦的声音设计。
影片采用声音蒙太奇的手法,用丰富的画外音先于画面展开叙事:热闹的街道,人声嘈杂,音乐流泻。随着女人遥远的高跟鞋踢踏声的逼近,一声清脆的玻璃破碎声接入,紧接着是一声沉重的落地声。此后高跟鞋声明显放大,连接开门声,黑幕渐现中,女人开门入画,画面叙事开始。
单独看声音表达的信息,似乎表意不明。而结合第一场主场戏的内容,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第一场戏中,面条的女朋友回家,被人打死。这些人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潜入家中的呢?显然,声音给出了明晰的答案,它为画面叙事提供了充足动力——屋子处于繁华的城市,并且是楼上(嘈杂人声,有节奏的上楼踢踏声),匪徒是破窗而入蛰伏的(破窗声,沉重的咚咚声)。由此可见,声音已经不再仅仅作为同期声的配合或者配乐的烘托作用而存在,而是作为了叙事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声音蒙太奇,影片还出色地利用了主观音效,实现转场和个人情绪表达。主观音效表现个人情绪,见于第六场戏中。潜逃的面条来到肥发家,用电梯吸引匪徒的注意力。匪徒以为面条从电梯上下来,而神经高度紧张。匪徒神情的特写捕捉与特意放大的电梯运行的钝感音效相结合,强化表现了个人心理感受。
此外,主观音效还能实现跨场次的逻辑因素连缀。比如电话音这个音效,在四场戏中都有出现。在第三场戏中,在报纸上看到兄弟死讯时第一次出现,并且横贯第四场戏面条去现场看望兄弟。直到第五场戏中,面条检举兄弟的拨号场景出现,谜底才终于揭开。而在三十场戏中,面条检举的镜头再次出现,与第五场中的内容一致并呼应。于是,答案揭晓。刺耳的电话铃是主人公心中以为伤害了兄弟而引发的内疚自责情绪的源头。它不仅是主人公情绪的存在,也是连缀时空的针线,串联起众人三十多年的恩怨。
除了画外音和主观音效之外,影片还采用了一系列出众的配乐。同名歌曲(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第一次出现在男主人公年轻时逃离时,望向火车站墙上壁画之时,此后数次出现。温柔忧伤的旋律绵长细腻,与横贯三十载的岁月激荡形成有机共鸣。而Amapola的插曲则第一次出现在面条偷窥黛博拉跳舞时,此后成为二人爱情的插曲。面条出狱与黛博拉见面时,词曲再次放映。Children Memories则出现在众人儿时抢劫醉汉之时,此后多米尼克死时也再度出现。单簧管的声音苍翠而悲凉,寄托了他们儿时珍贵而悲痛的记忆……影片共19首配乐,其中17首被影片使用,2首备用,不妨列入歌单,抽空一听。
二.影像设计
除了在声音方面的精心设计,影片在影像方面的设计也可谓是独具匠心。影片共有三十多场戏(一家之言),综合利用蒙太奇和场面调度,出色完成了流畅的影像表达。在众多的戏中,笔者个人认为第一场戏是最能代表影片影像设计功力的。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能否吸引观众的观影兴趣,第一场戏至关重要。这场戏承上启下,与开头的声音蒙太奇相接,也与第三场戏的开头紧密结合。而美国往事则仅仅用了27个镜头,就完成了首场戏也是主场戏的内容交代:男女主与人结怨,对方寻仇并杀死女主,一名匪徒留守男主,其余二人离开。
那么这场戏是如何用影像来表达的呢?以下是27个镜头的具体分析:第一个镜头,女主近景开门,与声音导前相接。第二个镜头,女主主观视角看屋内环境。第三个镜头,女主进门开客厅灯,未果。第四个镜头,随着女主视线,转移到以灯为前景的远景,随着女主移动到卧室,摇臂逐渐摇到床前中景。女主打台灯,第一下没有打开。第五个镜头,切到开台灯的手部特写,上摇到女主的脸部,捕捉到女主的诧异神情。第六个镜头,女主主观推镜头拍摄床上的弹痕,表现主人公的视点关注。第七个镜头,女主近景,看到手部有抖动。第八个镜头,紧接手部的动作,女主打开被子,看到枕头下的弹痕,镜头升高,拉远,看到用子弹打成的人形。第九个镜头,女主诧异惶恐的神情。第十个镜头,一个男人照片被打碎。第十一个镜头,女主被惊吓的声音吓到,连忙转身。第十二个镜头,从男子照片上摇,看到一个男子持枪的手部,逐渐向上,捕捉到持枪男子的冷峻表情。第十三个镜头,二号匪徒特写入画。第十四个镜头,女主不知所措的表情。第十五个镜头,三个匪徒全部出现,绑匪质问男人下落,交代男女主关系及匪徒与男人关系。第十六个镜头,女主回应不知。第十七个镜头,中立视角,从身后拍摄者一群人交代人物关系。随着匪徒打女人的巴掌,接女人被打在床上的中景。第十八个镜头,匪徒头子再次质问男人下落。第十九个镜头,二号匪徒给手枪上消音器。第二十个镜头,女人中景,拒绝提供男人下落,站起看匪徒询问他们想对男人做什么。第二十一个镜头,匪徒二号开枪特写。第二十二个镜头,女人再次倒在床上。第二十三个镜头,匪徒反应镜头。第二十四个镜头,女人倒在床上还在挣扎的镜头。第二十五个镜头,匪徒二号再次开枪。第二十六个镜头,女人被枪击翻身。第二十七个镜头,借着翻身的动势,接客观机位,展现全部人的反应。女人死亡,匪徒头子安排任务,匪徒1,2号离场,3号匪徒留下并关灯后离开。
从上面分析不难得出,段落镜头以人物的动作和视线方向为主要剪辑依据,有机地连缀起一个叙事段落。既没有拖沓冗长或者赘余的镜头,也不会让人有跳跃欠缺之感。比如,第一个镜头拍开门,第二个镜头就接主观镜头看屋内。第三个镜头回头开灯,第四个镜头接灯为前景的屋内全景。第五个镜头灯打不开女人进屋,摇臂摇到床前全景。这一系列的镜头连缀,体现了精炼的影像设计。
尤其是从门口到床前的摇臂镜头,体现了精妙的场面调度:
女人开灯特写
随着女人视线,切到灯为前景的全景,兼带女主部分神情。
女主进入内屋,光线昏暗。摇臂跟着女主往下摇。
女主进入卧室,摇臂同步到达女主床前。
又比如从砸碎的玻璃相框,上摇到匪徒冷峻的面容:“他在哪儿?”。一个镜头,从台词到声音,到画面紧密贴合,交代男人女人及其与匪徒的多重关系。
男主照片和匪徒的枪,关系明确。
镜头从枪摇到匪徒,从直立的身体到严峻的神情都让人感觉到不可呼吸的压迫感。
三.摄影设计
除了第二部分段落内部不同镜头的蒙太奇和单个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外,影片还有意通过摄影的构图设计,实现美学和主题的双重表达。以下将结合图片具体阐述。
如下图,第一场戏中女人被杀后,所有人的反应镜头。注意,女主处于构图下方的床上,正对镜头,而匪徒三人则处于右上方,也正对镜头。这里的巧妙之处在于:第一,利用构图叙事。构图处于上方,大面积的往往是强权,暴力的一方。而构图处于下方,边缘且小面积的,则是若权,承受的一方。女人被匪徒杀死,在人数和生死上都处于劣势,孤儿构图叙事恰到好处。第二,女主背对镜头,这也是为下文男人回来后第一时间没发现女人的死做铺垫,是匪徒的设计。
第七场戏通过门转场,实现时空跳跃,从青年面条到老年面条。可见,除了背景画面的不同,环境包括人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又比如面条枪杀肥摩家匪徒时,匪徒主观的颠倒视角,很有创意性,同理还有第四场戏中,被枪杀的兄弟被套上裹尸袋时,采用了向下向前的镜头运动,正是贴合了警察的主观视角。
戏弄贪污警察局长时,掉包婴儿后的升➕拉镜头,对称的构图颇有喜感。
小黛博拉跳舞的场面,通过面粉制造烟雾的仙气感,配合Amapola配乐造就了全片最经典的部分之一。
黛博拉和面条的对手戏,这场戏在复杂的街道调度,通过升降镜头实现了从远到近景的过渡,并且随后通过剪辑背后的镜子,实现与剧情的呼应。
四.转场设计
《美国往事》最著名之处,除了其黑帮题材之外,莫过于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转场,以下将列举其中的一些转场,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行搜索所有转场。
上面两个图是第三场和第四场的转场,从陈劳剧院面条面前的烛火利用相似体转场,转移到枪杀现场的灯泡。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场次还存在电话转场和逻辑因素转场,前文已经提过不再赘述。
遮挡转场。从肥摩餐厅的字的特写下移,到肥发餐厅的窗口。这里有一段非常漂亮的横移➕升降镜头,加上出色的配乐,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情感尽在不言中。
这里采用的是同一物体转场。年老的面条的眼睛穿过空隙与儿时的面条的眼睛穿过空隙看到的画面连接,完成了时空的跳跃。
片子的末尾,载着麦克斯远去的垃圾车在远处只剩车灯。车灯变色后行驶过来,却已经是新人换旧人了。
五.人物设计
出于篇幅原因,此处不做过多阐述。简要分析其中五个人物,面条,麦克斯,黛博拉和多米尼克,斜眼。
多米尼克是被枪杀的小弟,因为被霸哥追击时因滑倒而被击杀,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是:“我滑倒了。”与诸多影视剧角色临死前啰里啰嗦的自白不同,这一句简单的台词设计,却最还原了他作为孩子的特征。
斜眼小时候性欲懵懂之时,想用冰淇淋与佩吉交换机遇,却因为嘴馋而吃完了奶油蛋糕。这就与儿童贪吃天真的个性紧密贴合了,反倒如果交易成功了会让人觉得孩子早熟和无趣。
黛博拉从小起,就是一个对舞台和名誉有追求甚至洁癖的人。她一方面认为自己高贵的并且不断为其努力——儿童时在储物间舞蹈,学语言课,青年时追求好莱坞的梦想,并不惜放弃爱情。老年时,拥有了名誉,却失去了纯粹的爱情,变成了名誉支配的玩偶。
面条,本片男主,一个有着天真理想的黑帮。他重情义,讲底线,脑子灵活,却不是个合格的黑帮老大。他能带着兄弟发小财,却无法引导他们走向更大的视野。他安于现状,相对保守,由此引发了与麦克斯的根本矛盾,最终导致二人青年以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而他与黛博拉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失败。黛博拉喜欢他这个人,也厌恶他身为黑帮的背景。但是,在她心里舞台和名誉金钱是比爱情更重要的多的东西,正因如此,她毫不犹豫地放弃面条选择麦克斯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麦克斯,团队的前期二号人物,后期一号人物。他具有成为一个优秀黑帮领袖的必备素质——聪明,领导能力和心狠手辣,敢于开拓。正是由于这根本的与面条的相反,导致了二人的分野和众人最终命运的走向。
六.结语
写到这里,这篇超长评也终于要告一段落了。《美国往事》于我的重要意义,也如同于许多人一样,仿佛在4个小时的光阴中穿梭了一生。在不同的酸甜苦辣中游走最终黯然落幕,似乎是每个人最终的命运。尽管大多数人一生也不会烧杀抢掠,私贩禁品,但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他们一般的爱恨情仇,得意失意。有时意气风发,有时颓然失措,有时怅然回首,有时无奈向前。也感谢一路阅读到这里的朋友,也愿你的前路,总有鲜花与歌陪伴,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