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信贷风控:银行小微金融贷款风险及其管控及授信要点分析
小微信贷风控:银行小微金融贷款风险及其管控及授信要点分析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小微企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小微信贷的力度,然而对小微信贷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管控成了商业银行推进业务的障碍。因此,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科学、高效的识别与管控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必然选择。
我国小微贷款业务的风险特征
(一)风险和收益不匹配
与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不同,小微企业贷款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抗风险能力较低的问题,致使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加之受制于利率制度对利率较为严格的管控,小微贷款较大的风险不能通过较高的收益来弥补,导致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局面的存在。
(二)风险波动性较大
一般情况下,大中型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稳定期,市场占有率高、经营稳定,商业银行对其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的波动性较小;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或成长期的小微企业经营业务单一、规模较小、存活率低,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经营,因此初创的小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且风险的波动性较高。
(三)风险导致的损失较小
由于大中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银行贷款一旦发生问题,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另外,大中型企业的破产清算中利益关系复杂,银行很难短期内通过破产清算弥补自己的损失。小微企业的体量小且组织结构简单,银行贷款过程中对其管理层和营业情况的考察比较易行。即使小微企业因经营不善无法偿还贷款,因其贷款数额小,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极小,因此对银行的影响也较小,风险导致的损失程度低。
(四)风险管理成本较高
大中型企业经营稳健,财务信息披露完整准确,银行贷款的信息成本较低,而小微企业尚不成熟,财务结构不甚合理,财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不完整、遗漏甚至造假的问题。因此,单笔贷款或者同等金额的贷款,银行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小微企业具有较低的抗风险能力,容易因无力偿还而导致银行坏账,贷款无法收回。
小微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指借款者未能在贷款到期前足额偿还而导致违约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为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初创小微企业的信用积累时间不长,实物资产较少,所以在产生大额债务的情况下可以不顾企业信誉和实物资产被抵押偿债而逃避债务,因此较低的违约成本容易引起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长期经营理念缺乏,以及小微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财务制度的不透明和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直接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目前,市场内部和外部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小微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更易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因而银行的信用风险将更加突显出来。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员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原因、系统程序出错或者受外界干扰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员工的道德素养、业务技能不佳,业务流程不合理以及监管系统不够严密等是导致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除了建设信贷风险控制体制外,还应加大专业团队建设投入。目前我国小微金融业务还未完全成熟,仅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成立小微金融业务部门,而且已成立部门仍尚处于业务发展的创新阶段,业务模式不够成熟,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中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等各类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引起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是为了防止汇率、利率、证券资产与商品价格(含期货与衍生品等)的变动导致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业务范围已从原来的零售批发、餐饮和小型加工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向互联网信息服务、传媒和其他高新技术行业转变,经营利润对利率的反应较为敏感,因此,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另外,需要重视的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小微企业的利润对汇率的变动也极为敏感,因此,汇率风险也应引起商业银行的重视。
(四)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指政府对小微企业的相关规定与政策导致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所引发的风险。当原来较为松散的政策执行变得严格后,一些未达到小微企业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的企业会被迫推出小微企业范围甚至破产倒闭。在国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将成为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其会被限制发展进而逐步的淘汰。政策的多变将导致小微企业的频繁进入和退出,而且不断提升的准入门槛必将增加企业投入,从而更多的借款将降低其风险承受能力,这给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带来政策风险。
小微金融业务风险管控的对策建议
基于小微企业特殊的生命周期性,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以创新的模式开展信贷风险管控工作,从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设立专门的小微金融部
目前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商业银行尚未特别成立相对独立的部门,许多银行的贷款审批和风险控制仍然由个人信贷业务部门来执行。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部门或专营机构,可以形成以下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有针对性,开发的金融产品与小微企业的风险更相适应;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更加灵活多变;明晰具体责任,对市场中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并控制相关风险;更加合理有效地评估小微金融业务产生的收益与风险关系。
(二)构建小微信用评级体系
通过信用评级更加客观的评价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质量,并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记录,商业银行可借此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行业和企业的信用信息。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小微企业较高的监控成本,使得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评级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发展缓慢。而现实中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小微企业受自身局限很难在二级市场公开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依赖程度较高。
当前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主要针对的是大中型企业,而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财务结构以及风险收益关系与大中型企业不同,现有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很难使用于小微企业,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微企业的评级指标与分析体系,以客观地评价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而不是仅在“门槛”方面进行控制。
(三)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
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控还停留在自己解决的阶段,信用评级与风险管理稍显力不从心,因此需要与外部机构进行合作,特别是其他的信用评级机构和担保公司。
当前商业银行应加强小微企业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其一,应增进与专业的各类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交流,考虑其外部评级的结果,作为自身信贷决策的参考。
其二,应借助外部评级机构的资源和技术,来建设系小微企业内部评级体系。抵押与担保同时也是小微企业借款的重要手段,当企业无法提供充足的抵押物或担保信用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与第三方担保公司合作的形式对其提供贷款。
(四)建立小微风险定价机制
目前,大部分主要是通过简单提高授信条件来筛选贷款对象进行放贷,进而对满足条件的借款者的借款利率统一采用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的比例进行定价。这样的定价方法虽减轻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量但未免过于简单粗暴,而且不可避免的提高了小微企业进入信贷市场的门槛,同时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定价也没有充分体现收益与风险相对应的原则。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全面考虑贷款风险成本,以确定贷款利率。
无论是从经济总额占比来说,还是从解决就业量来说,甚至从整个经济的活力来源来说,小微企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但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的限制。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率也不断下降,优质的小微企业开始成为商业银行及其他小贷公司争夺的对象,做好小微企业授信和风险控制变得更加重要。
国内商业银行其实很早就开始了针对小微企业的授信业务,其中最具有品牌效应的主要是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很多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基于本地市场,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微企业服务和授信模式,如浙江泰隆银行。但在早期的小微企业市场拓展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小微企业战略方向出现失误,或急于扩大规模而没有控制好风险。如进入一些风险很高的地区或行业,导致系统性风险偏高。第二,在2009年大规模经济刺激和大量放贷的背景下,很多信贷经理乃至整个风控部门降低了对小微企业授信的风险门槛,造成现在的坏账率居高不下。
在现有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授信风险相较于对中大型企业的授信风险更高,因为小微企业天然的抗风险能力更弱,而商业银行要掌握小微企业的充分信息成本较高。不过小微企业也有一些自身优势,一是在规避开行业风险的情况下,小微企业能够分散授信风险,且小微企业所产生的非预期损失要小于中大型企业;二是,小微企业虽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对小微企业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的还原成本要远远低于中大型企业,因为大中型企业往往存在错综复杂的股权及债务关系,且财务信息都是经过美化之后的数据。泰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业务模式就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这样做的人力成本是非常高的。
那商业银行应当如何做好针对小微企业的授信和风险控制呢?
参考小贷公司行业的数据信息,选择业务地区虽然说全国都受到整个经济周期的影响,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风险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在地区风险的规避上,可以将小贷公司行业的发展数据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以2015年的小贷业务情况为例,小贷交易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省市以及内陆的四川与重庆,这一信息说明这些地区的小微企业授信服务需求更多,发展小微金融的环境更好,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更完善,这些都是发展小微企业授信的基础条件。另外根据央行发布的行业统计数据,江苏、辽宁、河北三地在机构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2015年年末公司数量分别为636家、597家和480家,三省平台数量占全国平台总数的五分之一,根据这一信息可以判断上述地区的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存在过度野蛮生长的情况。此外,还可以参考某一地区小贷款公司的数量增减情况,如果一个地区的小微贷款公司数量和贷款金额都开始出现下降,可能说明这一地区的小微企业风险开始上升,不适合展开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当然还可以参考其他的地区宏观数据来做判断,如地区GDP、小微企业数量、银行坏账率等指标。
控制好行业风险选择好行业是发展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的前提,也是做到小微企业分散风险的前提。在行业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逆周期的或非周期性的行业,如医疗、食品等,也可以选择国家战略发展和政策支持的行业,如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相关行业,还可以选择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兴行业,如高端制造、环保以及绿色产业等。
在微观层面做好小微企业授信产品的设计和风险控制措施小微企业往往是基于某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来开展业务的,所以其抗风险能力的大小与其上下游的核心企业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授信产品设计时可以尽可能的将小微企业及其核心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比如从供应链金额、贸易金额等角度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信息获取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小微企业具有企业与企业主资金通用的特征,所以在授信产品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一特征,并将企业主的家庭授信纳入到企业授信总额中。在基于小微企业及其核心企业作为整体考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增加客户粘性,同时从多渠道获取企业信息,如结算信息、现金流信息等,有利于后续的贷后管理。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除了刚才提到的通过产品本身来控制外,还需要做好贷前调查和风险缓释方面的安排。因为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所以贷前调查显得更加重要,信贷人员可以利用企业的“三品”、“三表”和“三流”来对企业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三表”中的税表为例,信贷经理可以通过增值税销项发票来计算销售收入,再计算企业应缴纳增值税额度,并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以核实销售收入的真实程度;还可以利用增值税销项金额来计算企业销售成本和库存,利用所得税缴纳额可以计算企业利润总额。在风险缓释安排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不同行业设定具有差异性的抵质押标准或措施,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层级的客户也应当在抵质押措施方面有些许差异。当然若要对小微企业进行标准化快速授信审批,在授信政策中就需要有非常明确的准入及抵质押标准。
商业银行应当不断革新服务理念商业银行应当不再局限于基于信息判断而只做出贷或不贷的决定,而是应当真正变为一家金融服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授信前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行业背景好、企业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但目前具有一定困难而没有足够增信措施的企业,可以依托商业银行投资或控股的其他金融机构为企业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创新服务理念。
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能力小微企业的信息甄别难度较大,需要信贷经理深入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小微企业特征及经营特点,如对于小微企业“三表”的信息分析。未来的综合金融服务业需要专业性的人才。
尽可能对小微企业进行标准化、批量授信小微企业的单户开发成本与中大型企业相比较并不会少很多,但单户的收益却要少很多,而且小微企业数量多,若都进行一户一策式的授信模式,必然导致成本高企。所以需要通过批量授信的模式来降低单户的开发成本,提高审批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法则来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