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科幻的破壁:从文学到文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科幻的破壁:从文学到文旅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6775212_121442399

导读:科幻作为一种兼具文艺与科技双重性质的创作类型,正从文学领域向文旅产业跨界发展。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艺术想象与技术想象的进一步合流,也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探讨科幻从文学到文旅的转变过程及其特点。

今天我们正处在文艺发展与科技爆发的交汇点上,兼具文艺与科技双重性质的科幻,也开始向现实、向产业出圈。从更大的时代背景看,是艺术想象与技术想象进一步合流,人们希望借助两种想象的力量,探究当下,瞻望未来,也用这种科幻的折光投射历史,比如作者近日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看的科幻舞台剧《幻享·米仓道》。

文学仍然是科幻的旗手。相对于科幻文学,科幻文旅则更具有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让消费者在充满艺术感和科技感的体验中,经历一场智趣之旅。

科幻是一种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创作类型,通过想象力和科学逻辑的结合,构建出与现实世界没有的场景和故事。一直以来,科幻主要是采用文学的方式,进一步说,就是小说形式。中国最早的科幻作品,或许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叙事类作品——《山海经》等远古神话传说,先秦时的《汤子·列问》,是一本揉合了记实、虚构内容的“杂书”,书中记载的“木甲艺人”,应该算是笔记体小说的源头,从内容到风格与今天科幻作品十分接近。这个作品中用木头和皮革制成的艺人,其能力今天已经通过机器人、虚拟人实现了。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科幻性质的内容,比如工匠之神代达罗斯,制作铜人抵抗敌人,失败后与儿子一起用腊和羽毛做成翅膀飞向天际,在离太阳很近时被熔化,父子坠海而死。现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也是通过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或叙事诗来表现,然后有电影、电视、连环画、儿童剧等,这些艺术形式出现仍然带有叙事文学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兴起,科幻找到了一个面向大众、面向产业化的突破口,而且形成了沉浸式、互动式的优势。比如刘慈欣的《三体》,他的家乡也是他仍居住着的城市山西阳泉,几年前做了相关的旅游项目。去年,笔者在位于东莞石排的潮玩中心,考察了刘慈欣科幻漫画宇宙主题展,该展汇集了刘慈欣的15部科幻代表作,还打造了《流浪地球》《圆圆的肥皂泡》《山》等多个主题实体场景体验区。从网上查知,上海和成都已建成并运营了较为成熟的三体体验馆,分别以《三体III:死神永生》和《三体》经典场景为主题。北京及其他城市的相关项目也在规划或建设中。这些体验馆通过前沿科技与沉浸式演艺的结合,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科幻体验。

笔者近日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观看了科幻舞台剧《幻享·米仓道》。这是一个全新的创作,故事说的是古代巴人到他们的后代穿越向千年的故事,涉及拯救地球、火星改造、新能源等诸多人类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

各地一些科技馆和主题公园推出了以未来城市、太空探索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一些城市将科幻元素融入文旅规划,如打造“未来城市”概念街区、科幻主题灯光秀等,也具有科幻色彩。

从小说到文旅,共同点就是通过娱乐的形式,体现科学与想象力的结合,满足对未来的好奇与反思。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已经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的沉浸式、体验式场景,都有这样的特征。今年春节,北京海淀推出了以AI应用场景为主题的科技庙会,市民可化身“海淀AI大玩家”,沉浸式体验传统庙会。一个时期以来,很多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非遗中心,还有农商文旅、夜经济、冰雪经济、休闲经济中纷纷出现的数字化场景,通过VR和A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获得穿越时空的体验,激发科幻的想象力。

从文学到文旅,看似一小步,实则一大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小众到大众。科幻作品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很多粉丝,但主要是在文学、影视、游戏等领域,仍是相对小众化的存在。这是由于科幻作品通常涉及复杂的科学概念、技术设定和世界观,一些物理学、天文学或生物学知识,一些诸如“量子力学”“虫洞”“基因编辑”,对大众来说仍很陌生。而文旅项目虽然也有分众化安排,但总体上更考虑大众化,至少要评估游客有相当一部分有接受能力和消费意愿,然后才有信心去立项和实施项目。科幻进入文旅产业,基础就是科技与大众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关联,对科技发展对未来的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几乎涉及每个人,而它作为双刃剑,也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二是由殿堂到产业。与小众到大众相关,在文旅活动中,只有一定程度的大众化,才能有一定的“市场批量”、才能有基本的“规模效应”。如果说科幻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那么,进入文旅项目的科幻产品需要进一步的“商业化”、“商品化”。

三是由未来到已来。科幻历来被看成遥远的事情,不被社会关心,中国文化更是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孔子就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把未来的事、假想的事,悬置起来。但是,科技的发展密切了与社会的关系,天体物理、生命科学、量子力学,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领头雁的数字技术,已经有了重大突破,或者是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因此进入全社会聚焦中。中国人从来没有像这样普遍地关注科技形势与走向,这种视野的变化,也反应了精神世界和胸怀、格局的变化。

由文学跨进文旅,就是由语言文字表达跨进现场表达、物理空间的表达。这是向综合性艺术、复合式审美的转变,除了文学作为底本,或者作为核心元素,还需要如同演出艺术一样的多方面配合。突出表现在:

第一,科技手段的支持。这种支持体现在各种相关技术、材料、装备的支撑,包括灯光、音响及其他设施、装备等等,最突出的是数字技术支持。数字技术对科幻文旅的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拓展了创作生产的边界,也革新了观众的体验方式,比如通过虚拟排练系统,优化演艺效果,减少各种成本。沉浸式技术的应用,特别是3D全息投影、实时渲染引擎、可编程LED屏幕(如演唱会中随音乐变化的“像素墙”)。数字技术还打破了物理舞台限制,观众通过手机或AR眼镜,看到叠加在现实空间的的魔法特效等虚拟效果,实现线下实体舞台与线上虚拟角色互动,等等。

第二,创意能力的增强。文旅产业的兴起,始终得创意的支持,创意是产业的灵魂。科幻本身就是创意的产物,在进一步的现实呈现中,几乎每个环节都要借助创意。将科幻文学作品转化为文旅产品,是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二度创作,也是二度创意、创造。没有经过文学阶段的科幻文旅产品,更需要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意和创新,包括前期立项、宣传营销、产品制作、在地呈现、后期服务等个各个环节。要通过创意,将科幻内容与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结合,与消费者的欣赏习惯与需求结合,与创作生产团队的优势与个性化追求结合。

第三,产业能力的提升。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当前的文旅产业在资源整合、生产运营、市场竞争等方面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为科幻产品落地创造了条件。比如,在要素聚合上,能聚集相应的资源,特别是艺术、技术人才;能保障相关环节的有效运转,包括创作生产、宣传营销、管理服务;具备产品原创性与IP运营能力,等等。特别是,近年来的文旅融合,继而与工业、农业、商业等业态融合,不仅扩大了文旅产业的规模,而且改善了行业结构,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提高了对科幻项目的承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