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舒适性发展、要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汽车座椅舒适性发展、要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汽车消费升级趋势的不断深入,消费者对汽车座椅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初的公园长椅式设计,到如今集成了多媒体功能的智能座椅,汽车座椅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影响座椅舒适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汽车消费升级趋势下,汽车需求量明显增加的同时对汽车也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在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等方面。乘用车座椅正从功能性到消费属性逐渐演化,尤其是中高端车型座椅配置升级属性明显,座椅舒适性是汽车使用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以奥迪Q7、奔驰GLE为代表的高端车型搭配真皮座椅、座椅电动调节、腰部支撑等功能,新势力车企也视座椅功能为产品亮点,将高端座椅功能搭配到以理想L9、蔚来 ES7 为代表的50万价格带车型上,座椅配置升级趋势明显。
汽车座椅舒适性发展
1886年,戈特利布·戴姆勒发明了第一台四个轮子的内燃机汽车,最初的汽车座椅版本沿用了马车设计,采用棉花填充坐垫和木板围成靠背,这种设计仿佛把公园座椅搬进了汽车。
公园长椅式汽车座椅
1907年,随着汽车实现量产化,用户对座椅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通用汽车推出了沙发式座椅,提升了乘坐体验。
通用汽车沙发座椅
1921年,可调节式座椅问世,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1969年,美国出台法规强制要求新车配备座椅头枕。2000年,宝马7系创新性地将多媒体系统整合进座椅头枕。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凭借三电核心技术迅速崛起,更加注重座椅舒适性这一直接触达用户需求的关键点。
汽车座椅舒适性要求
汽车座椅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机工程(座椅尺寸参数)、静态舒适性(乘坐感受)和动态舒适性(行驶过程中的感受)。评价方法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
座椅舒适性的一般要求包括:
- 提供良好的人机工程设计,如调节方便、软硬适中,适应不同体型的乘客。
- 提供均匀且舒适的支撑力,包括臀部、腰部、肩部和头部的支撑,并满足安全要求。
- 没有异物感,触感、冷暖、湿度、透气和摩擦等感官体验良好。
- 在不同路况下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和振动过滤,无异响。
虽然舒适性的评价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但核心是符合人体生理特性,避免造成不适和健康问题。
汽车座椅动静态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
乘用车座椅主要由骨架、发泡、滑轨、调角器、面套、电机、头枕及扶手等组件构成,其舒适性受到静态、动态、动态疲劳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座椅静态舒适性
座椅静态舒适性主要受座椅造型、发泡和骨架的影响。其中,造型和发泡是关键因素。
- 座椅造型:包括座椅尺寸、舒适性截面和造型线。尺寸决定了乘坐姿态的舒适度;舒适性截面影响身体与座椅的贴合度;造型线的拼接位置可能造成压力集中,影响舒适感。
- 座椅发泡:发泡的硬度和静刚度对舒适性有重要影响。在硬度不变的情况下,静刚度与舒适性呈负相关;在硬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静刚度与舒适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
- 座椅骨架:包括靠背、座垫和头枕骨架,是座椅的基础结构,对安全性和舒适性都有重要影响。
动态舒适性影响因素
汽车座椅的动态舒适性与振动特性密切相关,轮胎、座椅和悬架是关键影响因素。
- 体压分布:优化椅垫设计,使压力均匀分布,可以提高舒适度并缓解久坐疲劳。
- 车体振动:通过研究人体各部位的共振频率和振动影响程度,利用人体动力学模型优化轮胎、座椅等振动系统功能,提升动态性能。
总结
科技进步和需求升级共同推动着汽车座椅产品的不断发展。基础材料、制造工艺和软硬件技术的进步为座椅升级提供了支持,整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则为座椅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汽车座椅作为座舱中的关键部件,将持续升级以适应整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尽管汽车座椅系统动态舒适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不同类型、功能多样的汽车座椅设计开发提供关键支撑,促进现代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