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诸要塞:德军画地为牢的东线要塞战略,二战后期最大的昏招
希特勒诸要塞:德军画地为牢的东线要塞战略,二战后期最大的昏招
希特勒在二战后期实施的"要塞战略",要求被宣布为堡垒的地区或城市的德国守军必须战斗至死,不准撤退或投降。这一战略虽然试图复制斯大林格勒的成功战例,但最终却成为德军的致命陷阱。
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过很多错误,但其中最致命的也许是他在1944年决定德军在东线建立“要塞”(feste Plätze):他要求在宣布为堡垒的地区或城市的德国守军必须战斗至死,不准撤退或投降。希特勒想复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或者布列斯特要塞防守的成功战例,但结果这记昏招把东线德军送进了死地。
被希特勒宣布为要塞的29个东线城市
“要塞战略”是希特勒对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惨败后东线命运急剧变化的回应。
到1944年初,日趋强大的苏联军队在各个方面都开始处于领先地位,破烂不已的德国国防军除了试图保持勉强的均势外,几乎无能为力。 自斯大林格勒以来,德国士兵最害怕的就是被包围,因为其结果是要么死在包围圈里,要么被俘然后流放到西伯利亚。
希特勒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向他被困的士兵派遣增援或更多武器装备补给,也不是向他们承诺更有效的空军支援:因为在1944年,这些事情都不再可能了。 于是,黔驴技穷的希特勒把眼光投向地图上的某些区域——比如城镇或交通要道——并宣布它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防守的据点。
他的理论是,即使被包围,这些据点也会吸引并牵制足够的苏联军队,封锁足够的道路,使进攻的苏军付出足够的代价,而一个个类似斯大林格勒的血肉磨盘将会使苏军把血流光。
但是对此,希特勒的将军们,尤其是其中的普鲁士容克贵族们,就像他们经常做的那样,认为这是愚蠢和疯狂的。 德国并不具备苏联的兵员深度,现在德国比苏联更难以承受伤亡和牺牲,最后先流光血的会是德国而不是苏联。 当然,希特勒有办法,他在1944年3月8日发布了第11号元首命令。 该法令命令东线德军在前线建立要塞:城市、城镇和村庄,这些城市、城镇和村庄据点的目的就是将“吸引敌军进攻并允许自己被包围,从而尽可能多地消耗牵制敌人的力量。”
但是问题是德军并没有为这些希特勒要塞提供足够的防御装备和措施。
捷尔诺波尔Ternopol(德语“Tarnopol”)是乌克兰西部塞雷特河畔的一个小镇,是这些所谓的防波堤中的第一个。 该镇于3月9日遭到苏联第1乌克兰方面军的袭击,并于3月10日被希特勒宣布为军事据点,但该镇装备不足。 它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没有自然屏障;甚至德军没有用于飞行补给的简易机场。 尽管它确实有一支数量还算过得去的德国驻军——六个步兵营,约4600人——但重型武器、大炮或反坦克炮很少。 而且这些德军缺乏物资补给,基本口粮短缺,特别是特尔诺波尔镇无法为几千人保证饮用水供应。
部队指挥官汉斯施雷普弗Hans Schrepffer将军认为防守这样的死地是毫无希望的,并立即就此向希特勒发了消息。 毫不奇怪,他的顽固让他被解职了。 他的继任者海因里希·基特尔将军抵达捷尔诺波尔,得出了与施雷普弗相同的结论,请求允许撤离该镇。 然而,希特勒没有批准,当德国人玩忙着临阵换将时,3月23日,苏联军队包围了这座城市。 德军竭尽所能,将能动用的力量全部投入外围防御,两天后基本丢失了全部外围防线开始龟缩防守。
外围的德国军队至少尝试了两次突破。 事实证明,他们为捷尔诺波尔的被困部队补给的努力是徒劳的,两次尝试都被苏联军队阻止了。 最后,所谓的要塞内的部队迎来了他们早已决定的命运。
损失是近乎百分之百的,或着说守军被全歼了。 在德国驻军最初的4,600人中,有4,545人被列为伤亡,伤亡比例为99%。 幸存的55人全都是在苏联坦克合围之前逃出了了地狱。 他们是幸运的百分之一。
以东线标准来说,捷尔诺波尔是一场小战役,今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被遗忘的战役之一。 然而,尽管它的规模不大,但德军这一惨败是1944年初德国国防军的诸多要塞据点的防御写照。 当然,德国人仍然可以战斗,他们将继续展示他们的战术和作战能力,直到战争的残酷结局。 而且可以看到,至少在1944年,德军的凝聚力依然很高。
但是,希特勒的保守像他在战争初期的冒险一样,一次次的葬送了德军。
到1944年8月希特勒的要塞战略发展到在东线的29个城市建立要塞,
华沙、布达佩斯、科尔贝格、柯尼斯堡、屈斯特林、但泽以及布雷斯劳等大型城市都被选定为要塞城市。
在西线,希特勒于1944年1月19日宣布11座主要港口城市被选定为要塞城市:
艾默伊登、荷兰角港、敦刻尔克、滨海布洛涅、勒阿弗尔、瑟堡、圣马洛、布雷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以及吉伦特河口。1944年2月及3月,德方将更多沿海地区选定为要塞:海峡群岛、加来、拉罗谢尔。
负责防守这些要塞的德国军队要么在苏军的合围铁钳下变成了齑粉,要么被盟军完全绕过,在无所事事中消磨直到战争结束。
被列为西线要塞的大西洋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