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内的恋爱奏鸣曲
大脑内的恋爱奏鸣曲
最近经典作品《重庆森林》4K修复版在电影院上映,梁朝伟与王菲、林青霞与金城武拼凑出爱情的寂寞与若即若离、疯狂与浪漫。何志武(金城武饰)说:
"我们分手的那天是愚人节,所以我一直当她是开玩笑。
我愿意让她这个玩笑维持一个月。
从分手的那一天开始,我每天买一罐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
因为凤梨是阿May最爱吃的,而5月1号是我的生日。
我告诉自己,当我买满30罐时,
她如果还不回来,这段感情就会过期。"
《重庆森林》剧照
因为爱情,所以我们在难捱的日子也能快乐满足。因为爱情,所以我们在阳光明媚时仍会伤心失落。有人视爱情为必需品,有人却说一个人更安然自在。
然而,或许大家都认同,爱情敲门的时候,世界会突然变得不一样。这很可能是因为你的大脑正在忙碌指挥不同部分,燃亮起各种化学物质,开展一段恋爱奏鸣曲。
当你谈恋爱时,大脑发生什么?
当我们坠入爱河时,通常会分成不同阶段。处于热恋期的人,大脑的腹侧被盖层(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活动会增加。VTA是大脑中处理奖励和动机的中心,例如,当别人请你吃甜品、喝水解渴时,VTA的活动都会增加。它的启动会产生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传递物质,多巴胺(dopamine);教导大脑若重复这行为,就能预期得到和先前相同的奖励。
热恋期的时候,大脑内的不同化学物质滔滔流动,令人产生不同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脸红、充满精力,也可能因为皮质醇(cortisol)的增加而感到焦虑,甚至难以入睡。
《重庆森林》剧照
爱情三角论:亲密,激情与承诺
心理学家Helen Fisher认为爱情是由三个情感系统(emotion systems)所组成的,分别是性欲(lust)、依恋(attachment)和吸引(attraction)。大脑的睾丸素和雌激素驱使我们产生欲望;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巩固我们对情人的依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则增加情人在我们眼中的吸引力。
另一位心理学家Robert Sternberg的"爱情三角论"则指出,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是由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诺(commitment)所组成。亲密是指亲密感、链接感,因真挚链接而带来的温暖;激情是指浪漫感、肉欲上的吸引力、性欲等;承诺则指决心去爱一个人并为此付出,维系这份爱的意志。
在不同爱情关系里,这个爱情三角形的形态都有所不同,例如一段以激情和亲密为核心的关系,很可能是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一段以亲密关系和承诺为核心的关系很可能是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假如关系只有激情,那有可能是糊涂式爱情(infatuation love)。每段关系的三角形比例,都很可能会随时间、经历、相处方式而改变,巩固或消退。
"恋爱脑"是有科学根据的
有些热恋中的人的大脑认知中心,前额叶皮质区(prefrontal cortex)会出现活动下降的现象,这区域让我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作出判断;所以不少人在恋爱时,判断力比坠入爱河前减少,出现所谓"恋爱脑",也是有根据的。
随着热恋期过去,"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和血清素回复至平常程度,关系一般发展到更稳定的阶段——依附期(attachment)。在这一阶段,催产素(oxytocin)和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两种荷尔蒙传达信任、支持感、依附感、平静,帮助链接亲情和友情;当中催产素有助抑制压力荷尔蒙的释放。随着时间过去,我们对伴侣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沟通和相处的时光里,更看到彼此真实的一面,相处时更自然放松,造就更多真诚和深刻的了解。
分手的痛
随着时间过去,热恋中的"美化滤镜"可能失去作用,关系中的冲突或更浮现。有些爱情因各种原因而结束,分手的悲痛会启动脑岛皮质(insular cortex),这区域处理痛苦,包括实体痛楚如扭伤,心理痛楚如被排挤。有些人分手后渴望和前度链接,研究显示,当经历不情愿下分手的参加者看到前度相片时,VTA的活动会增加(上述提到大脑处理奖励和动机的中心),也很可能启动身体的"压力警报",让人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犹幸的是,大脑中亦有神队友帮助过渡失恋低潮——负责推理、调节情绪、控制冲动的前额叶皮质区的活动会增加,帮助阻止悲痛和渴望的讯号发送。然而在青春期,这大脑区域还在发展,未完全成熟,所以这可能是不少人感到年少时分手特别深刻和难捱的原因。
在《重庆森林》里,梁朝伟分手后,经常回到充满回忆的快餐店喝热咖啡。
告别关系时 记得善待自己
告别一段爱情时,我们可以感谢往日的美好回忆,但也不宜过分沉溺;减少让自己回望过去的事物,降低怀旧情绪,能让自己较容易继续前进。做运动、听喜爱的歌曲、和朋友相处、培养一样新兴趣,让大脑释放令人感觉良好的多巴胺,能减少分手时的压力反应。
我们也可以尝试学习不依恋一段关系、一个人。或许我们都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告诉我们,你是特别的、被爱的、有价值的。但其实我们可以不由关系去定义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或不需凭借一段关系去实现自己。将专注放回自身,培养自我关怀,探索自己在关系中的需要,从而了解自己的深层需求,再而找出满足的方法;可能是支持与陪伴等情感需求?或是自我归属感?虽然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是生而为人的天性,我们更要记得自身的力量,爱自己的能力。
从心理学看 让爱情细水长流的秘诀
《重庆森林》里有句经典对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样东西上面都有一
个日子。
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
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
可能你和我在不同关系中,都曾有类似的感叹。然而,有研究和拥有逾21年婚姻,关系良好的夫妇进行功能性磁力共振造影(fMRI);结果显示当参加者看到伴侣的照片时,大脑与多巴胺相关
的部分如VTA,仍能如热恋的情侣般同样程度地被激活。这说明了,即使热恋期已过去,升华的依恋、细水长流的感情,也能带给我们满满的愉悦。
研究进一步指出,大脑中苍白球(globus pallidus)的某部分或只能因包含友谊的长期爱情而被激活,而不和热恋或性相关。苍白球含有催产素及抗利尿激素,在相伴的日子
里巩固信任、支持感、维持忠诚。在爱情关系中,将伴侣视为一起成长的密友或伙伴,是使关系细水长流的秘诀;正如著名研究爱情的心理学家Helen Fisher所指,"Play with somebody, stay with somebody."(一起玩乐是维
持感情的秘诀)。和伴侣玩乐能够燃起多巴胺系统,令人感觉专注、正面鼓舞。她也分享其他维
持长久爱情关系的方法,包括一起尝试新奇的活动,以助释放多巴胺(如一起尝试新餐厅,培养新兴趣)、向伴侣表达同理心、表
达善意(如肯定对方的付出、工作的努力),能帮助减少皮质醇、提升免疫系统。
科学告诉我们,愿意用心经营关系的你,找到同样付出真心和耐心的另一半时,绝对能共奏出连绵、不见终章的恋爱奏鸣曲。
参考文献:
Acevedo, B. P., Aron, A., Fisher, H. E., & Brown, L. L.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long-term intense romantic love.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2), 145–159.https://doi.org/10.1093/scan/nsq092
Fisher, H., Aron, A., & Brown, L. L. (2005). Romantic love: an fMRI study of a neural mechanism for mate choice.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93(1), 58–62.https://doi.org/10.1002/cne.20772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93.2.119
Sbarra, D., Smith, H., & Mehl, M. (2012). When Leaving Your Ex, Love Yourself: Observational Ratings of Self-Compassion Predict the Course of Emo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Marital Separa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3), 261-269.https://self-compassion.org/wp-content/uploads/publications/Sbarra.pdf
Brody, N., LeFebvre, L., & Blackburn, K. (2020). Holding on and letting go: Memory, nostalgia, and effects of virtual possess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ost-breakup adjustment.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7(7), 2229–2249.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20921460
参考文章:
Scott Edwards. (2015). Love and the Brai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Retrieved fromhttps://hms.harvard.edu/news-events/publications-archive/brain/love-brain
参考影片:
Shannon Odell. (2022). The science of falling in love. TED-Ed. Retrieved fr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OPjYQov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