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隆中对的一句话,跟出师表中一句话自相矛盾,揭示了蜀亡原因
孔明隆中对的一句话,跟出师表中一句话自相矛盾,揭示了蜀亡原因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其智慧和忠诚备受后人敬仰。然而,在《隆中对》和《出师表》中,诸葛亮对益州的评价却出现了看似矛盾之处。这种矛盾不仅反映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复杂性,更揭示了蜀汉灭亡的深层原因。
多亏了《三国演义》,罗贯中让诸葛亮的形象又高了几个档次。蜀国丞相的历史地位本来就很高,后世文人都将他奉为榜样。就连一向孤高的大诗人杜甫也赞叹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时代与罗贯中的时代相差近千年。由此可见,诸葛亮很早就被世人所认识。然而罗贯中却将孔明的人气传遍了大街小巷。一般人都知道,三国之中有一个足智多谋如妖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形象近乎完美。尽管他最终没有完成任何人的愿望,但他还是因仇恨而死。从结果来看,诸葛亮的一生似乎是失败的,但人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说实话,这有点不公平,因为自古以来,政权更迭都是以成败为标准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因失败而受到赞扬呢?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也曾做出过错误的决定。诸葛亮也犯过错误,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这件事是益州治理的。
蜀汉入益州之前,孔明说益州肥沃而荒芜。但治理益州数十年,孔明说益州已经疲惫不堪。这不是打脸吗?
当刘备三访草堂请求诸葛亮辅佐时,孔明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辅佐刘备。两人一拍即合,聊得很开心。孔明立即为刘备分析了世界形势,给了他明确的战略方向。这就是著名的隆中队。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益州有这样的评价:益州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此称帝。益州易守难攻,所以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显然诸葛亮建议刘备拿下益州,然后征服天下。
刘备夺取益州之前,这里千里沃野,荒芜不已。刘备拿下益州后,诸葛亮闹得沸沸扬扬,益州疲惫不堪。这并不是在挑自己的缺点。显然这两句话是矛盾的,但却是事实。刘备入蜀之前,益州比较繁荣。然而,刘备死后,诸葛亮多次北伐,带走了蜀汉的青壮年劳动力。益州良田荒芜,国库空虚,国力衰弱,最终导致蜀汉灭亡。打败。
当然,这不能怪孔明。形势迫使北伐必须进行,战争与休养之间天然存在矛盾。诸葛亮只能尽力调和,以免蜀汉灭亡太快。只能说蜀汉有先天缺陷,败北了。这是时间问题,诸葛亮只能延长生命,而不能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