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漫谈唐诗中的剑文化,“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是何种情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漫谈唐诗中的剑文化,“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是何种情怀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94HDG705562YWI.html

唐朝在整个中国封建时期显得非常不同,这个时期的人文风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唐朝的诗词因为时代的原因而大放异彩,并留下不少笔墨供后世之人学习感受。这些绝美诗词当中,剑文化被运用多次,并因不同时代影响有着不同剑意。唐朝文人墨客用剑为题,抒发自己心中的意象和情怀。在诗句中,剑既是代表着友谊,又代表着诗人心中的忠义;表达礼仪的同时又有借物咏志的内涵。唐诗之中的剑意象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精神思想。

礼仪之器

剑文化历史悠久,在时间的推移中被宗教神化、被孔孟思想儒化,剑器已不再是单纯的冷兵器或祭祀工具。在大多数场合中,剑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载体,借此表现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文人墨客注重礼尚往来,他们往往互赠诗文,以表友谊。情谊深厚的,便会互赠物品,以作两人友情之信物。而剑器便是赠礼中最珍贵的一种,“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当时的文人打算出门游历的时候,会将自身佩剑赠予自己珍视的友人,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友谊和美好的祝愿。除却友谊之外,忠义精神也体现在剑文化当中,忠义是儒家思想下的思想,在诗词当中亦能体现。“意气相期共生死”“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都是表达诗人心中的忠义之情。更有一些诗词当中,诗人将自己比作侠客,欲在闯荡江湖之时报效国家。

“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的玉龙,便是指代剑器,表示着诗人随时愿为国家献身的决心。剑器曾经被视为厮杀战场的利器,在唐朝时却作为表达正义、情谊的意象。忠义这一思想引发的正向精神,深化了剑器的地位,将剑器神化。“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白居易这句诗词意为使用剑器要远离私人恩怨,须怀有抱负才可持剑。在当时的观念中,只有心怀坦荡的正义之士,才能持宝剑平定天下。在时代发展中,剑器不再单纯作为武器使用,在一些特殊场合中,它也被视作礼仪的象征。

到了唐朝,将剑器作为佩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最后索性成为表示身份和阶级的工具。在这个时期,男子行成人礼,增加了佩饰剑器这一环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诗人温庭筠于诗文《苏武庙》中便提到关于佩剑的描写。当时男子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所佩的剑或佩剑规范亦有所不同。《初学记》中记载,不同的身份所佩剑的年龄也有所不同;但是庶人若有用途可佩剑,若在日常当中是不可佩剑的。

自西周时期出现剑器,专事制作剑器的匠人们甘愿付出所有心血来铸造。江湖之大,又有无数豪杰侠士终其一生钻研剑术。自文化繁盛时期,文人墨客视剑器为表达自身抱负、情感的载体。此时的剑,已变得不再冰冷,反而这些文人的笔墨让它有了温度。儒家思想当中的入世精神,令诸多文人墨客和士子官吏渴望着千古流芳。所以唐朝诗人将剑融入诗文,便是抒发对自身建功立业的期盼和对古今强者的向往。而面临挫折和存亡的时刻,这些文人怀揣着对超脱于现实的幻想与残酷的真相碰撞,心中难免产生愤慨和悲怆的情绪。因此,这些文人便假借剑器来发泄自己心中无法纾解的愤懑,在失意中得到一丝释放。被称为“百兵之君”的剑器,成了唐朝诗人心中不可抛弃的灵感之物。唐朝的诗词文化空前发展之下,又因国情开辟武举制度。所以在这个时期,剑文化的发展余地非常宽松,学子们以文武双全为标准,侧面推动了社会对“武”的宽容程度。

并且在这个时期,剑器又得到了它从未有过的发展。唐朝舞蹈有一支,便是持剑器起舞,这一时期的女子因为社会开放而得到了从未拥有过的自由。女子们将剑术与舞蹈结合,将原本伤人的招式化作了颇具艺术美感的动作。“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这句诗便是赞美盛唐时期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公孙大娘。时公孙大娘在民间表演,围观者无数,成为盛唐第一舞者。杜甫年幼时曾偶见公孙大娘表演,多年后于白帝城再观其弟子剑器之舞,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篇诗文中对剑器之舞的描写非常生动,仿佛观诗如观舞。“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在表达了剑舞之美和公孙大娘的技艺,却在下一句急转直下。“五十年间似反掌”一句,将一切虚光剑影化作虚无。表达了杜甫再次见到剑舞之时,心中不免想到唐朝由盛转衰不免遗憾。“风尘澒洞昏王室”,是诗人杜甫对朝廷昏庸的讥讽,却又暗含了无法转圜的无奈。公孙大娘的剑器之舞,在当时影响了许多人。大家如何也没想到,一向用以防身的武器还有这样独特的美感。

侠义之器

虽然唐朝处于盛世,却仍然发生过许多或大或小的战争,将领士兵佩剑于沙场御敌,剑在这里便是杀伐之器,也是荣耀之器。文人们便以剑为视角,从不同角度切入,借此来歌颂为国征战的将士们。而身为行军打仗的将士,自幼便接触各种训练,影响了武术的发展历史。王维有《老将行》一诗,赞唐朝剑圣裴旻“一剑曾当百万师”。裴旻是开元时期的左金吾大将军,曾率兵与契丹、吐蕃等少数民族开战,立下战功无数。裴旻之剑舞,与公孙大娘之剑舞并不相同。公孙大娘之剑舞以舞为核,而裴旻之剑舞却是实实在在的剑术。剑器舞于半空,“青天兮可倚白云兮可决”,由此可见,裴旻将军在沙场之上是何等威武。

王维诗中的裴旻,手持长剑抵异族百万之兵,虽此处用了些夸张描写,却强调了裴旻将军的剑术高超和他曾为唐朝立下的赫赫战功。裴旻在后来的唐文宗时期,与李白、张旭并称为“唐代三绝”。而正因如此,剑文化再次被人们所了解,并良好地发展了下去。提到裴旻,就不得不提到诗仙李白,李白少年时期对剑术极度痴迷,并花了很长时间专门去学习。并在不久之后,少年李白遍访名士,结交了不少“高人”。所以我们有时读李白诗,发现他的诗中带了不少桀骜之气,又有非常明显的侠气。后来李白开始成文章,他的诗中有不少关于剑的描写。“酒为剑歌雄”,是李白在听到鼓乐演奏的声音后诗兴大发,借着酒气闻乐舞剑;“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则描述李白佩剑游历的潇洒,隐喻其想要以此来实现人生抱负的想法。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偶遇少年,感其身上侠气,李白便写下《少年行》。又作《扶风豪士歌》,创造出一位英雄形象,“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一句,这位豪侠的英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年轻时的李白胸中自有一股侠气,所以他仗剑游历,遍览四海。在他早期的诗文当中,便能看到一位青年佩剑饮酒,恣意潇洒。正因李白所学习的剑术和其身上的侠气,才有了后来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的诗句之中,满怀着仗剑天涯的激昂和愿持剑斩楼兰的理想。李白诗的字里行间,无一不体现侠义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悟,浪漫之中隐含一丝悲剧。李白笔下的剑意,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剑意之外,又有着独特的创新感。从创新方面来看,李白诗文中包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少诗文中采用了关于剑的典故和传说,“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便是取自《晋书》中的一个典故。李白借用此典故,表达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

《独漉篇》中有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借春秋时期吾王双剑,雄剑称干将,雌剑唤莫邪。李白写下《独漉篇》时,他正在江南漂泊,此时政权逐渐得以好转。经过唐朝一众将领的不懈努力,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在这之后,许多因此而战斗的将士立了战功,但诗人却被人遗忘至脑后。李白自比悬于壁上的雄剑,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施展,只得发出龙鸣。李白怀揣雄心壮志,写“倚天剑”表自己报国的伟大理想和坚定决心。李白的诗中个人风格鲜明,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情感。他的诗中所呈现的剑文化表现其个人精神,通过不同境遇,表现李白的成长和抱负。正因为李白娴熟的将剑文化运用在诗句当中,所以才有了他独特的剑诗风格。

时代之器

唐朝时期,剑成了文人墨客表达自己情感的特殊工具,诗中的剑文化包含着诗人的思想。盛世之时,文人佩剑出游,论政治、论时代、论天下诸多美丑善恶。但乱世之中,他们亦能抽中腰中佩剑,骑马上沙场御敌,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剑文化因唐诗而流传于人群,唐诗也因为剑文化的注入而独特多彩。唐诗中的剑器,无论是表演还是歌颂,抑或是以剑明志,都从侧面体现当时的时代变化。佩剑的制度体现了封建君主制下的森严阶级,传达唐朝中央集权的统治手段。唐朝的匠人们汲取了前朝剑器的锻造经验,制成了名满全国的唐刀。唐刀在盛唐时期通过遣唐使带到了日本,对日本传统武器武士刀的制作起到了深远影响。唐朝制剑技术的提升,也反映了唐朝社会制造生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

剑身笔直细长,柔中有刚,常被文人视为性格的标志,以此来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在诗中借剑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理想抱负的渴望。中国的剑文化流传千年未曾中断,但在年轻一代中却濒临失传。我们研究古人的剑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将它在当今世界发展下去。传统的剑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使其适应当今的社会,并能够有效地被继承。中国的剑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华夏民族独特的历史风骨。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保护并整理这些我们的独有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资料出处:
《论唐诗中的剑文化》
《剑的诗性存在:唐诗宋词中剑文化意象研究》
《唐诗中的剑文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